在被读者的阅读印证之前,好话就是强加
记者:您的低调似乎是一贯的。《白鹿原》出版时,也没有做什么宣传。
陈忠实:关于这本书,我心里觉得十分踏实的一点,就是整个出版过程没有炒作。
《白鹿原》出版前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中播出,很多人听到后都来询问这个小说什么时候能出。我就和《陕西日报》一个编辑说,你帮我给读者报告一个准确消息,告诉他们这个小说什么时候出版。他很快拟了一个消息草稿出来。我看后坦率地说了自己的意见:第一,溢美之词一句也不要,因为在被读者的阅读印证之前,好话就是强加;第二,内容简介索性不提,因为很难概括,只说这部小说写的是1949年以前的乡村故事,就可以了;第三,作者耗时 6年,不必强调,如果读者读不出兴趣,耗时10年也是白搭,创作时间的长短不是作品质量的决定因素。我和他在书房里磨蹭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写了百十来字的一个书讯,说明这个小说什么时候在《当代》连载,什么时候出书,通篇没有一句评论,仅仅就是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让读者知道这回事儿。在《陕西日报》上发表的百字消息,是《白鹿原》发表和出版前唯一一篇宣传文字。
记者:那时候还没有“炒作”这个词。现在出一本书,宣传的手段就非常多,采访、签售、讲座……
陈忠实:我觉得在今天,起码的宣传是必要的,因为现在的情况毕竟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同了。现在的出版量太大,全国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有1000 多部,几乎每天3部长篇小说。你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看不完。所以,若是不做必要的宣传,就很容易被淹没。况且这么多的书,读者也很难选择。有了必要的宣传,读者看到后感兴趣,才会买来读。
记者:在您看来,怎样的宣传是适当的,不至于沦为“炒作”?
陈忠实:宣传必须是准确的、科学的,它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供读者选择。但千万不要“瞎吹”。如果是瞎吹,读者看了书以后发现和宣传的不一样,就会觉得失望、挫伤,就会不再信任宣传,这对文学的损失是很大的。
记者:最终还得让作品说话。宣传再火爆,作者再东奔西跑,作品经不起考验,即使“畅销”,仍不能“长销”。
陈忠实:是的,关键是作品本身。读者的阅读和感受,才是最好的交流。如果读者读了以后觉得好,他会推荐给他的朋友。包括我也是这样,读到一本好书,就会乐于与朋友分享。这种宣传是最可靠的。瞎吹、炒作的结果不仅适得其反,而且破坏了作者、媒体的公信力。现在人们厌恶的是,文学力量不足而自我炒作有余。
记者:尤其是用非文学的方式炒作文学。
陈忠实:非文学的手段,不可能达到文学的目的。虽然在今天这个商业化时代,这类手段往往还能奏效,我们也看到一些非文学的炒作造成的热闹场面,但都不长久,热闹一阵儿也就迅速冰锅冷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