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传统的新春佳节之日,读完了虹影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
读过这部作品,不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其一,是平淡无奇。
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40年代,60年代,直至80年代,中国大陆西南重庆一隅,那些下等人群的贫困、丑陋、肮脏、污秽、拥挤、愚昧、卑琐、下贱、耻辱、无奈的种种生活情态习俗,本人亦不同程度地目睹过、经历过、体验过、感受过或称遭受过,那是少儿时代在古都北京的小胡同里四合院中,青年时代在东北贫瘠的山村里农舍中,中年时期在刚刚发展的小镇上,老年时刻在小城的某些角落里。只是没有如书中那样极端罢了。至于疯狂的文革、饥饿的三年、恐怖的镇反、动乱的内战,亦已经历过、听说过、在各种资料里阅读过,似乎已经麻木了感觉。作者的叙述方式是时空交错的,是琐碎且似乎是淡漠的,是包含着愤慨、悲哀与无奈的,也并无什么先锋的或者纤巧的技巧。
其二,却是震撼,是深长的思考。
作品的内涵,绝不仅仅是表达一名穷人的私生女的肚皮的饥饿与性的饥饿,而是对于一大群人的一个长时期的生存状态的深度描绘。回顾过去的数十年,当世界已经发展至20世纪的中后期之时,在地球一角,号称文明古国新中国的大城市重庆的一个边缘地带,人类竟然还在如此地生存,真可谓是“稀里糊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生命的存在纯属灾难和苦痛,全无应有的尊严与愉悦,然而生命依然无序地繁衍,“种子”绵延不绝。这不能不令阅读者诘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作者的大胆和勇气、独特和冷静、描写的赤裸和逼真,又令此书堪称绝无仅有,至少我本人是未曾读到过。
据说此书颇受台湾人和西方人的青睐,被授予各种大奖,获得不少的赞誉。这完全不足为奇。因为他们对于大陆进入新中国时期之后的历史很感到一些神秘,而大陆的媒体和文学也的确多是歌舞升平、歌功颂德,从中难以窥见普通人特别是穷人、“下等人”的生活真貌。因此,此书的超乎寻常的、赤裸裸的真实不能不为他们所感到惊叹,并因此而大加推崇。——虽然,在本人看来,书中对于恐怖的十年文革和三年饥饿的描绘仅仅是窥豹一斑而已。
本人并未感觉到此书拥有多么巨大的艺术价值,但却十分欣赏作者的独特的勇气与真实。
能够令读者于阅读中震撼,于掩卷后陷入深长的思考,这也就是作品难得的价值所在了。
因此,我以为,中国大陆的长者们和青少年们读一读这样的作品,应当是很有益处的。回忆苦难,难免引发我们的悲情,而悲情却可以使丰富我们的情思,可以点燃我们的激情,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回忆苦难,难免引发我们的悲情,而悲情却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幸福,更用心地珍惜幸福,更努力地追求幸福。
谢谢虹影女士,她的描述苦难的作品是赠给我的春节礼物,这礼物可
使我的春节更富于快乐和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