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读陈学勇先生的《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以前也看过两本她的传记,婉约流丽,但想象浮翩,不如此书作者的笔力与创作态度。
林徽因的生命格外丰盈。在她的光影之下,旁人自然黯淡几分。她的两册文集,在我的藏书中外表最为“破败”:书脊散开了,封面掉落,内容则光鲜与熟稔,透出她那份无可替代的美。
越了解林徽因,越会着迷。她远远超出人们对女性范畴的解读,她是一颗钻石,是一道文化。无论哪个角度去看林徽因,剔透万千,她的完美时而是由一些不完美构成,是一个活灵灵的,耐读的生命。
然而,近两年我少有重温她的作品,看其它有质量的书也少了,也许是为着所谓的“自我奋斗”胡乱忙碌,接着是自已为是的“休息与调整”。光阴如水,今夏静下心来,真不知积淀了什么!纯净的阅读离我也远了,不算在天边,至少也是夜间隔而相望的对楼如剪影般的屋檐!
天天上网,东眷西顾,用鼠标拖曳着句行,信息浮在眼前跳跃,似乎杂旁全收,却少有深切的,值得停留的内容咀之再三。
朋友们建议我不放弃写作之路,我的心里同样呼唤着。两年的停顿,用文字捕捉思维的能力变木了。想念以前的创作时光,痛苦和愉悦,物我两忘似的。
读《莲灯微光里的梦》,再次体验了难得的心情,找回了一份心境。
林徽因的一生,越往后,越加厚实与浓重。在她的早年,其非凡的诗情与风华自不必说,我所最为叹服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中年时代!在他们的身上,品识了一对价值不凡的志同道合者的灵魂质地。学识是固定的,你有,我也可以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品格与气节却是难得之物,在他们夫妇身上充沛地体现着,令人钦服。
曾经羡慕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高起点,平凡的女儿未免心生失落。与父亲谈及,他答:“林长民的孩子多了,为什么只有林徽因放出异彩呢?”可见出身与境遇哪怕优偓无比,也并非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一切成就源自个人的资质与秉性,也许还有一个宿命的词汇——“造化”吧!
说到名门,记得林徽因自己也说过:“在中国,一个女孩最大的价值就是她的家庭背景。”二十年代的她娇艳欲滴,那时她是人们嘴上的“林长民的女儿 ”,三十年代的她游刃有余,那时她是人们言谈中的“梁思成的太太”。明星般地被人宠着,身边簇拥了中国社会的精英,但是一个心性绝高的女子所需求的,远不止于此。
林徽因在精神的塔尖,栉风沐雨的是内心的孤寂。她的迷惘,不足以与普通女伴说。了解她、与她相契的同性只有费慰梅,一个美国人。这是否有点滑稽的意蕴?受着中西方双重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她骨子里是传统的,有一种新旧时代过渡期所特有的精神状态。
万人仰慕的背后,主角欲说还休。那时,她把灵魂付与诗篇,抑制不住地发出真切的叹息与渴望。
四十、五十年代才是她真正的“林徽因时期”:艰苦的抗战岁月,恶劣的乡村生活催残了她的健康,却极大地磨练了意志。足不出户,长期卧床,不再有“太太客厅”式的物质与精神的优待,却有手不释卷的宁静,坚实思考的时间。
建国初期,执政者给予她的身份和信赖,正是她渴求的东西!一个在诗人与学者口中“极赞欲何言”的女子,一生最为光辉的、留存历史的成就诞生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景泰兰……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幅多彩的画,但却不可以随意为之增色添彩,它本来就有它的模样。看到那么多谈及她的书,煞有介事、虚张声势地漫描她的爱情、她的生活,不禁为林徽因感到不平。直到读罢陈学勇的这本林传,我才第一次有了真正走近林徽因的感觉。她原来就是这样,本色而又天真!
翻着一本好书,思维不免跑马无缰。手捧《莲灯微光里的梦》,我会去细细研究照片里人像旁边的物品,一对桌椅或一座小石墩,它们似在说话,又似默不作声,见证着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的存在。哪怕那张空无一人的李庄农舍的照片,也让我出神片刻。有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气息的地方,就仿佛有了一道特别的磁场,世间竟有一等人的魅力能透过时间,停留在后世的绵绵感触之中。他们的山河岁月,贫穷而不潦乱,有事业,更富信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对真正的人格者来说,是抵着生存之脉的尖刃,同时更显清贵的面貌,就像最好的黄花梨被剥去了表皮的华漆,痛不欲生,却露出了无比伦比的木纹。
我没有读过仰之弥高的《中国建筑史》,在他们的许多资料和书籍中,每见跳出此书名,不免默诵一遍,诚敬而未敢唐突。林徽因和梁思成,有着投身炼炉铸宝剑的意志,抛出生命成就了事业的高度。
惭愧!我比之有千万里之不及。命运给了我一点难度,同时也给了我大量时间来修练自身,可我被前者垄断,忽略了后者不可复返的宝贵。阅毕此书,身心内外,似被清彻地淘洗了一般!
人是需要榜样来不时激发的,再读林徽因的生平,唤醒了我失落良久的理想之志。我可以平淡,但不允许自己无光,如果忽悠悠此生而无稳固的、可彰显的价值,那宁可现在就停止呼吸。
说出来不怕谁笑话,我认为自己能够诞生一部真正得以流传的作品,无论是文字或其它。我明白此过程千辛万苦,但只要灵感与勤奋有加,一切终究不会归零。“伸手摘星,哪怕徒劳无功,也不至于一手污泥。”林徽因做到的,我也可以尝试,程度不同,式样有别,未必不如太多。欣慰的是,今天,现在,是在这两年之内我最喜欢自己的一天,这个时刻!
感谢林徽因的灿烂,陈先生的付出。《莲灯微光里的梦》留在我心中不忘的,是传主透出纸页之外的魅力,“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的精气神!还原林徽因,用真实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来说话,对过去那些不严肃地描写林徽因的文字来一个纠正,这是此书的最大意义所在!既尊重了作者,也尊重了读者。
一本书,一个浑噩两年的人,由此重识并稳固了信念。
或许有一天,风和日丽,白云朵朵,世界将见到这个人焕发的光彩。
丁铭
2008.9.
丁铭,1976年生于上海,其长篇自传《颤抖的音符》于2007年7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2008年5月,作为奥运火炬手在安徽黄山传递圣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