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碧华的《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到底是不是一九四八年早已死于枪下?她算不算得上是一名汉奸?解答这一类的问题(或者叫做"谜"),本属于历史学家的“功课”。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前的“机密”(或者禁忌)已经不必“保”也不用“避”,于是,完成这样的“功课”,难度似乎可以稍减;自然,呈现于世人面前的“答卷”,也应该有越来越精彩的细节。但是,如果仅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了,而且哪怕也将人们的种种“疑点”一一廓清,那也只能说:为揭开历史的真相作出了贡献。
然则,更多的人,希冀的是通过历史领悟别的一点甚么,换言之,就是想藉助历史事实来提高对于人生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所以,注意力就不免在集中于具体的事件之外,也集中于具体的人身上。回答像“历史如何塑造一个人”“一个人如何泅游于历史的急流中”“时过境迁,又必须如何看待已过去的具体的人和事才更合理”之类的问题遂成了另外的“课题”。解决它们,便主要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文学家的任务了。举凡写以“历史”为定语的“小说”、“戏剧”等等,事实上,对于作者,都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考验的,不只学识,更主要的还有见识。谁要经得起考验,就不可急躁,务必冷静。
看起来,《川岛芳子》原著小说的撰写人李碧华小姐有足够的冷静。她用倒叙的手法,布局严谨地再现川岛芳子四十二年的一生。可以说,这个满清肃亲王十四格格自小就成了一个政治阴谋的一只棋子。从懂事起,她看到了一起又一起残酷的事实,亲受了一单又一单人际之间最冷漠无情事件的“检验”。照理,她会是六亲不认的真正的魔头。但在作家笔下,她却没有灭绝人性。与云开的一点缘份,无疑是一道契机,最后成了造就她身世之“谜”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开冒险还她一命的情节,虽则不无“因果报应”的老套味道,作者铺排时,另外织进了更细的细节,使故事中又有故事,却令小说平添了一种传奇色彩。小说分为三章,头尾两章分述川岛芳子的落网和定罪,中间一章才是历史望造她的全过程。李碧华从书证和人证上下了一番功夫,她的演绎颇有吸引力。小说(我想电影也是)要说的,可能是:一个蛇蝎美人曾经能够在政治上发挥怎样的作用。由于背景是一场民族战争,历史的惩罚也许会附传统的观念上变得合情合理,然而,暂时绕过这一判断标准,《川岛芳子》又彷佛再次证明:“历史”这种“戏”,参与演出者往往“身不由己”时,能够稍作挣扎,这场“戏”也许会好看得多。
附记:
本文发表后,作者在她的专栏文章上说,云开是虚构人物,则云开与芳子的纠葛亦属作者﹛u创造”。但芳子结局之“谜”毕竟逗人“钻探”,李碧华的,也就未尝不是一家之“得”。而这,正好透露了作者“人观”与“史观”的某一面,颇堪咀嚼,对于创作历史人物的小说,也揭出了一种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