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返回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目录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 风雅颂 > 卷十 颂 2.天作

风雅颂 卷十 颂 2.天作

所属书籍: 风雅颂

    事情的一切都在急速地发生着逆转和变化。

    李木匠好像死掉了(也许果真死掉了,生命原来脆弱得如牛嘴下的草)。这突如其来的景况,把我从一个教授转瞬间变成了杀人犯。变成无路可走的逃犯了。

    和被推下王位的猴子只能朝着最冷僻的地方走去样,我一直朝着耙耧深处的山脉走。

    (一年前,我以探寻《诗经》起源的名义,寻找刻字的石头时,能朝着这个方向多走一天两天就好了。多走一天两天,就没有今天的灾难了。那时候,我把刻着古汉字的石头当成中原的历史和寺庙留给耙耧人的纪念品。没想到今天逃难时,最终挽救我的仍然是那些刻字石。没想到那些刻字的石头和我的命运与《诗经》,有着那么深刻的联系和暗合。)

    我一直朝着正西走,以为我会如传说中的汉子样,跋山涉水,不知疲倦。可我没想到,我只走了一天就筋疲力尽了,就想要朝着县城的方向拐回去。想要回到天堂街上住下来,到和那些小姐快活烦了时,再厚着脸皮回到人间里。或者干脆回到京城去。然而这个念头在我脑里一经生出来,未及发芽,太阳就砰砰啦啦落山了。

    在耙耧深处笔直蜿蜒的黄土梁道上,我遇到了一个到城里赶集回来的中年人,他牵着一头驴,驴背上驮了油盐酱醋和一口锅。我说你进城了?

    他跺了跺脚上的灰,看看夕阳说,你去哪儿?你样子可不像我们耙耧山的人。

    我问他,你回来路过没路过前寺村和后寺村?

    他说你是寺村的人?

    我微微地惊一下——你看见村里出了事情吗?

    他有些不解地望着我——我去村里找水喝,有一家人的水桶掉进井里了。

    ——村头有没有白幡和灵棚?

    ——我看见了有木匠在村头伐着做棺材粗的树。

    ——有没有穿着白孝的人?

    ——好像村里还有些唤天唤地的哭声呢。

    什么也不说,我又连三赶四地朝西走去了。沿着遇物赋形的路,在第二天午时又遇到一个从城里回到耙耧的人,我问他你回来路过寺村进村喝水了吗?

    ——见村里有人戴着白孝吗?

    ——听没听说前寺村里死了一个人?

    他说好像在哪个村看见有人死了呢。好像听到了哭声呢。好像还看见有一丈长的白幡吊在谁家门口的树枝上。这样儿,我就只能继续朝着耙耧的深处走。有些像逃犯,也不再是逃犯了。有些像教授,也不再是教授了。依然提心吊胆着,可却不那么惊慌失措了。我的样子像一个徒步到耙耧山脉游闲的人(我在尽量像),考察的人(我见谁都这样介绍我)。渴了找水,饿了寻村,一脚一步、三脚两步地一直往着正西走,只是偶尔朝着我走来的方向望一望。到了又一次太阳落山时,我沿着一条荒野小路朝着前边的村庄走过去。那个村庄名叫马驿庄,是我两天来走过的耙耧山脉以西的第十一个村,是照亮我最后伟大发现的路上的一盏灯。在村头我和一个从田里回来的老汉说了几句话,跟着他到了村中央的他们家。

    人家问我你风尘仆仆去哪儿?

    我说京皇城你们去过吗?我是京皇城清燕大学的教授呀。

    人家说马驿庄就是因为以前是歇马的驿站才叫马驿庄。

    我说我是来专门研究两千多年前,《诗经》在黄河流域的产生和传唱的。你们知不知道,这儿先前有着唱古歌的风俗和习惯?

    人家说你坐呀,快坐呀,站着受累呢。

    我和这一家人坐在院落里的石桌上(满是黄土的旅行包,放在他家屋子里),吃着人家烙的白面馍,炒的南瓜菜和小青菜。可吃着吃着时,村里有一声刺耳的尖叫声,血哗哗地传过来,我手里端的饭碗被惊落在了院落里。

    老人盯着我,问你怎么了?

    我说天——这叫声真大哦。

    老人说,村头有户人家在庙旁杀猪哩。

    我说有庙呀?那庙是什么庙?

    老人似乎突然想起什么了,把手里的碗放在桌子上,趁着落日的余晖,拉着我到村后的一个半倒半塌的小庙前,让我去看看那座典型的乡村菩萨庙。

    那庙离村子半里路,在一面坡地的半腰上,三间房子,要倒欲塌,却又结结实实竖在那里。庙里除了有一尊泥塑的菩萨像,还有三个香炉和香灰,还有一个大约永远空着的破损功德捐款箱。我在那庙前问了这,问了那,看看被香火完全熏黑的石头墙,最后沿着老人的指点,看见那石头墙上有三分之一的石头都有篮子那么大,见角见棱,呈着方形,无论是墙里还是墙外,每一面墙上都有几块刻着字的石。有的一个字,有的两个字,有的石头竟刻有三个五个字,每个字都是粗糙的篆刻体,都有馒头那么大。其中有一半字我压根认不来,更是读不出来了。然而在庙的山墙外,有一块灰色的大石头,二尺见方的样,那石头上竟然是刻着——天□高山,□□荒之——两句话。我轰然想起这两句话是《诗经》的《颂》中《天作》的两句诗——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即上天生成这高山,太王治理庄稼长)。石刻上这两句诗的字体和我在前寺村收集、见到的石头上的字体一模样,或大或小,都古朴笨拙,半竖半圆,仿佛是几个坏葫芦,或是几条四仰八叉的枯树枝,完全是乡村读书人的字、乡村石匠的刀刻和手艺。因为那石头都是耙耧山脉的沙岩石,多已风化剥蚀,使那两句诗中的“作”、“大”、“王”三个字已经没有了(像枯枝在岁月中消失了)。这让我想起了前寺村那位上岁老人给我说的话——你真要让我外孙考上大学,我就告诉你哪儿有那一堆一片的刻字石。

    拿手去摸着那石头上的字,晒热的石头上的烫,像血流样沿着我的指尖滚到我的血液里。惊惊地望着身边老人的脸,我用有些哆嗦的声音问——村里还有这样的石头吗?

    ——别的村也有这样的石庙吗?

    ——这里离黄河有多远?

    ——我给你钱,你带着我去你说的那个地方好不好?

回目录:《风雅颂》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与凤行》作者:九鹭非香 2《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3《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4《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5《人生若如初见》作者:匪我思存 6《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