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返回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目录

但愿人长久(一个真实的邓丽君) 正文 芦洲岁月-2

    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之后不久,邓丽君就参加了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并以一曲地方小调《采红菱》夺冠。这时她才13岁,出落得越发清丽可人,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一点小名气。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台北东方歌厅的老板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声,觉得很不错,就希望她能在课余时间到歌厅里客串一下。邓丽君在征得妈妈赵素桂的同意后,就开始在课后前往东方歌厅做客串歌手。

    在这位老板的赏识下,邓丽君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她在东方歌厅的二楼表演,时常与一位叫婉君的女孩歌星做搭档,演唱小调歌曲。邓丽君在表演中常常化装反串,演出古装剧《凤求凰》、黄梅调“梁祝”里的《草桥结拜》和《十八相送》等节目。她的扮相俊美,台风洒脱,十分受欢迎,每次开演都获得满堂彩。

    不断的掌声让邓丽君的商业演出越来越红火,于是有更多的商家老板希望能请到邓丽君到场客串。

    陆续开张的第一酒店、夜巴黎歌厅、七重天歌厅等首屈一指的登台地都纷纷重金礼聘邀请邓丽君演唱。

    邓丽君在哪一个歌厅都很吃香,她受欢迎程度日甚一日,薪水也就不断提高。当时邓丽君驻唱一场最高的费用约为新台币一千到两千元之间,几乎已经是一般人家半个月以上的生活费了。

    邓丽君成了卖座的保证。只要能聘请到邓丽君,就不愁生意不上门。邓丽君则巡回于各大歌厅演唱,名气越来越响亮。才念初中的邓丽君,小小年纪名字就经常被排到海报最显著的位置。由于邓丽君眉清目秀,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和一张圆圆的脸,再加上她年年纪小,就被封上“娃娃歌后”的称号。这可能是邓丽君步入歌坛后的第一个外号。

    邓丽君的迅速崛起是时代与历史赋予她的机缘。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正值经济开始起飞阶段,娱乐业也随之开始发展,乐坛更是百废待兴。日治时期在台湾兴起的录音、广播、电影等刺激了娱乐业的迅速发展,流行音乐藉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邓丽君就是由广播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踏入歌唱事业的,而在歌唱比赛中她又是以电影主题曲和插曲获得奖赏的。她个人对歌唱和表演的兴趣,除了天分以外,还和收音机的普及、电台广播和影院放映等传媒密切相关。这些传媒手段的兴起和进步,不断促使流行音乐朝向“大众化”、“娱乐性”和“商业性”的趋势发展。各种歌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也应运而生,台北似乎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娱乐的天堂、梦想和希望的温床。在50年代的时候,淡水河边的露天歌场是许多追逐国语流行歌曲的歌迷唯一能去的地方,以后到歌厅听歌逐渐成为大众主要的娱乐活动。而娱乐场所的兴盛必须依靠人潮来烘托气氛,因此能否请来大牌红星登台演唱,成为这些地方生死存亡的关键。邓丽君只要登场,现场就绝对座无虚席,这使她成了娱乐场争相抢夺的对象。

    她年纪轻轻便成了歌厅的头牌红星,这不免引起其他歌星的眼红及同行的排挤,小小年纪她居然出尽风头,凌驾于他们之上。但邓丽君没有陷入这种无谓的纷争中,她靠着自己扎实的歌艺与人气,劈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歌唱之路。她从不怕吃苦受累,因此有时在歌厅的要求下,一晚便连赶多场。在歌唱事业刚刚起步的这段岁月里,她始终以感激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

    痛苦的抉择邓丽君的歌声和名气在岛上越传越广、越传越远。不但在她居住的北部的歌厅纷纷要求她常来串串;台湾南部的大都会高雄等地的歌厅、夜总会,同样也要求她前来助阵。那些生意清淡的歌厅,更是希望邓丽君时常光顾,只要请来邓丽君,满座就有保证。邀请邓丽君成了一些娱乐场所的日程安排,邓丽君的声势一路扶摇直上,名声大噪。

    但是,成功的背后也蕴含着无尽的辛酸,尤其是对于一个小女孩歌手来说。她过早地体验到生活的疲惫和人情的冷暖。成名后的邓丽君回忆起这段在歌厅走唱生涯时,颇有感慨地表示,在成名之前,特别是在以台语歌曲为主调的台湾南部,自己也曾经历过一段巴望着有歌能唱、不敢计较排名先后的苦日子。可是那时的许多老板只要看到红牌歌星到场,还会临时支开她这种小牌新人,不让她登场,常让她感到委屈不已。

    由于勤跑歌厅和演出频繁,邓丽君每日的生活都比较忙碌。接二连三的歌唱活动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正常上课便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常请假又使她的成绩一落千丈。金陵女子中学是一所非常严格的学校,校方很快就注意到邓丽君的情况,于是引起了一场风波。女校长找到邓丽君谈话,认为她缺课时间太多,因此要她放弃歌唱,专心课业。在学业与歌唱两者之间做一个抉择,邓丽君一下子就怔住了。虽然她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演唱,但她从未放弃过在学业上的努力呀。她总是不甘落于人后,在精疲力尽的表演之后,都会认真地写作业。

    邓丽君不敢做主,回家后告诉了父母。性格直率的邓枢很不服气,正值大病初愈的他,柱着拐杖,连夜赶到学校和校方协商。

    校长认为邓丽君做歌厅、夜总会的歌手,影响了她的学业,希望她以学业为重。

    邓枢质问校长:“孩子发挥特长,又不影响学业,有什么不好?”他希望校方不要这么严苛。

    校方却以学校的责任、学业的重要要求邓丽君必须做出选择。固执的女校长说:“要唱歌,就不能上学;要上学就不能唱歌。两者不可兼得。”

    校方的强硬态度让邓枢很是痛心。无奈之下,他只好决定让邓丽君退学。

    邓丽君出于对歌唱事业的热爱,也为了能够全身心地在歌坛发展,也同意退学。

    1967年邓丽君终于忍痛从金陵女中办理休学手续,解决了歌唱和学业不可兼得的困境。从此,她便走上了职业歌星的人生新路,向唱片歌手的目标迈进。

    邓丽君孤寂地走出校门的身影至今还留在她的老师张先生的记忆中。

    “当时,邓丽君颓废地步出校门,走到车站等候公车,看起来十分难过的样子。因为她再也不可能回到学校,也没有机会读书了。想起来真是可怜!我和她搭同一班公车,直到换车前我都一直站在她身旁,心想多安慰她一下吧!站在摇晃的公车内,我告诉她:‘将来读书的机会多得很,不妨看开点,现在虽然休学了,但也许明年还可以再回到学校读书呀。’听了这些话,她的表情似乎开朗了一些。”

    就休学问题,张老师也和邓丽君谈过几次话。

    “有一天,一位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您知道吗?邓丽君休学了。’我乍听此事便找她本人详问原委。原来她经常到夜总会演唱,因长相可爱颇得人缘,所以夜总会打算正式与她签约成为专属的歌手。我问她父母亲的意见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说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学的话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显地,她是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牺牲自己,而这个小孩子也真的一直很努力!”

    过早地告别学生时代,成了邓丽君心中永远的痛。未能接受初中教育,过早迈向歌唱事业的缺憾,日后邓丽君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她不想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因此她不断地想念书、接受各种生活或事业的挑战,这也是她极力超越学历限制的表现吧。她还积极学习各种外语、向往留学生活,保持着终生不渝的好学精神。

    邓丽君退学的消息一经传开,台湾各夜总会、台北歌厅、台湾广播公司等纷纷赶来,要和她签约,邀她加盟。于是,邓丽君又在母亲的陪伴下,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歌厅、夜总会、电台……娃娃歌后14岁的邓丽君便正式出道,进入了演艺圈。

    邓丽君第一次正式与观众见面,是在1966年3月中旬的一天。这是著名流行音乐作曲家《生命如花篮》的作曲者梁乐音让她得到了这次在电视上亮相的机会的。当时梁乐音带着邓丽君和他的另一名得意高徒一同出现在“台视”的《艺文夜谈》节目中接受主持人的访问,邓丽君还客串演唱了一曲。那时的她已经得过好多次歌唱比赛的冠军了。她那略带童音的歌喉圆润甜美,获得了更多人的赞美。梁乐音也成了她歌唱之路上的贵人。

    清丽脱俗的邓丽君在歌厅跑场兼唱时曾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她曾由在歌厅乐队吹黑管、后在台北国际舞厅当搬走的程刚介绍,在国际舞厅试唱。不久,有一位余先生接办台北国之宾歌厅,请来了许多大牌歌星,如姚苏蓉、吴静娴、美黛、王慧连等,而刚出道的邓丽君也由于备受赏识就和赵晓君轮流担任开场的演唱。那时,邓丽君那聪明活泼、清新可人的形象已留在众人的心中。

    1967年,台湾“宇宙唱片公司”发掘了邓丽君。14岁的邓丽君作为正式歌手,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开始录制唱片。9月“宇宙唱片公司”推出了邓丽君的第一张黑胶唱片《邓丽君之歌》第一集《凤阳花鼓》。邓丽君正式以歌唱为职业,同时展开了她追求唱片歌手的生涯。

    《邓丽君之歌》系列的第一张就体现出了邓丽君演唱民歌小调的风格。邓丽君便以善于演唱民谣而备受瞩目,那种可爱小女孩的甜甜的歌声,那种纯真朴实的感情流落,迷住了大批的听众。这之中有和邓丽君的父亲一样从大陆来的士兵、有和她一样青春活泼的少年学子、更有天南地北的商场中人。她的演唱实绩受到普遍好评,当然这与当时歌坛的翻唱风有关,也跟当时流行上海情歌、黄梅小调和各地民谣有关。

    于此同时,邓丽君仍继续在第一酒店、夜巴黎歌厅、七重天歌厅等处演唱。七重天改组后,她又转往台北歌厅、丽声歌厅等地演唱。她还经常参加警察电台每个星期天播出的《空中歌厅》等节目。

    看到邓丽君的歌曲受到相当好评并引起广泛的影响,宇宙唱片公司在1967年这一年就又陆续推出了《邓丽君之歌》系列之二《心疼的小宝宝》、系列之三《嘿嘿阿哥哥》。随着邓丽君唱片的密集推出,她演唱民歌民调的曲风也渐渐成了她的个人特色。这类曲风不仅得到演艺界的肯定,而且也备受大众喜爱。由此也奠定了邓丽君初期歌唱生涯的风格,很快她就被人称为“小调歌后”。

    炙手可热的小丽君很快就进入演艺状态。和圈内人士一样,有了片约,有了忙碌的日程,有了大大小小的秀场。台北、高雄、台南、台中、以至苗粟、桃园、园林等大小都市的歌厅、饭店都纷纷邀请她去演唱。她曾在台北最大的、最豪华的“巴黎夜总会”驻台演唱,创造了连唱七十天的最高纪录。那时还没有“作秀”这个新鲜的名词,但邓丽君小小年纪就熟悉秀场的热闹,也领略到了“作秀”的辛劳。她那时的最高纪录是参加了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六个现场直播节目的演出。当时由于现场节目没有先录像后播放这种技术,现场直播就是名副其实的现场直播。要在这种场合演唱好,必须要有临场应付能力和歌唱表演实力。邓丽君以自己完美的表现,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她惊人的歌唱实力。

    随着20世纪全球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台湾在60年代进入电视的视听媒体新纪元。1962年“台视”

    的开播标志着台湾正式进入了电视媒体的时代,其后又相继于1969年及1971年,成立“中视”(中国电视公司)及“华视”(中华电视台)。此后一直到90年代初,台湾电视媒体就主要控制在这三家电视台手中。传播媒体的发展助长了影视业的繁荣,尤其是电视、卡式录音机等的兴起,使得影视业朝着更加普及化、年轻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台视”(TTV)即台湾电视公司,是台湾创办最早的电视公司。由台湾省政府与金融机构及台湾水泥公司等民营企业,以及日本的四家电气公司(富士、东芝、日立、日本电气)合作投资建立起来的商业电视台。1962年4月创立,同年10月正式开播。台视最初的节目都是黑白的。直到1969年10月中视的开播,才改变了台湾地区电视独家播映的局面,并全部以彩色播映,将台湾地区电视由黑白带入彩色的时代。在1965年的时候,台视的有效播送范围才扩及中南部地区,直到1974年台视、中视、华视的播送范围乃扩及台湾全省与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

    电视时代的来临,带来了视听享受的时代,娱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影视业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电视媒体逐渐取代了广播、电影对流行歌曲的影响力,成为现代拥有最多消费人口的大众文化休闲产品;成为70年代以后,最能左右流行歌曲发展的传播媒体。

    邓丽君就出现在台湾经济起飞、娱乐业兴盛的时代,她经历了战后重振的艰难、体验了欣欣向荣的喜悦、目睹了突飞猛进的繁华,她的个人经历和事业成功,正是台湾日益繁荣的缩影。

    长期以来,三家“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内容皆以娱乐性为主,极大地开拓了流行歌曲的宣传渠道。

    而电视歌唱节目的播出,对于歌唱人才的选拔,全岛歌唱风气的带动,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电视歌唱比赛节目所选拔出来的优胜者,往往成为电视台歌唱人才的来源,而优胜者们往往也凭借该项节目而步入歌坛。早期经由这些电视歌唱节目选拔出来的人才,日后大多成了国语歌曲的歌手。

    娃娃歌后台视开播之后,立刻开辟了台湾第一个综艺国语歌唱节目“群星会”,这个由慎芝主持的歌唱节目,有极高的收视率,对台湾国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开播15年来,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歌唱人才,同时也刺激了台湾国语唱片业的成长。邓丽君是藉由广播电台的歌唱比赛的管道进入歌坛的,但真正确立她的歌坛地位的还是上电视台表演。

    1968年,由于歌艺备受肯定,邓丽君接受台视邀请参加了“群星会”的演出。“群星会”那时是台湾惟一的歌唱节目,也是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电视歌唱节目,是台湾歌坛培养实力派歌星必登的圣坛,而只有那些在歌唱圈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歌手,才有机会获邀登台。

    这是邓丽君第一次上电视歌唱。可是邓丽君以15岁的稚龄获邀上“群星会”,不但电视台认为她年龄太小而反对,邓丽君的父母、哥哥也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而反对,但在“群星会”的制作人慎芝与关华石的坚持下,邓丽君终于获得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谁知百年不遇的契机却成了毕生最难忘的事。

    由于邓丽君是首次上电视台歌唱,并且这样的机会又来之不易,天性聪颖的她便过度紧张,一上台就把歌词给忘了。现场节目居然发生了这等事,让慎芝急得团团转。这次失误虽然没有影响该节目播放后的收视率,也没有影响邓丽君在紧接而来的一系列节目中的发挥,但这次不光荣的纪录使她被“冷冻”了一段时间。

    后来邓丽君的歌唱实力和突出唱腔还是让“台视”对她另眼相看,她签约加入“台视”,成为“台视”的专属歌星,也成为了“群星会”节目的固定班底。由于“群星会”在台湾民众中享有的崇高地位,这就表明邓丽君的歌艺表现已被全台湾最权威的歌唱节目所肯定。“娃娃天后”渐渐成了红牌歌星。

    台湾的唱片公司紧紧盯住了邓丽君,要全力栽培她成为唱片明星。1986年,邓丽君在唱片方面的表现特别惊人。这一年,宇宙唱片公司倾情奉献,一下子推出了《邓丽君之歌》的第四、五、六、七、八集。邓丽君出道还不到两年,居然发行了八张专辑唱片。几乎是每两个月一张的速度,这足以凸显出邓丽君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到1971年,《邓丽君之歌》这个系列共出了二十集之多,宇宙唱片时期正是邓丽君风靡歌坛之始。

    《邓丽君之歌》中包含了邓丽君早期有影响的几首歌曲,如《小放牛》、《阿里山的姑娘》、《踏雪寻梅》、《桃花江》以及那首尽人皆知的《访英台》等。邓丽君演绎中国传统小调与黄梅调等非常流行的曲风已经形成,她的地方小调唱腔也形成了流行音乐中所谓的“邓腔”。因此在邓丽君早期的歌唱生涯中,这些歌曲都成为了她的招牌歌曲。一首《采红菱》更是让邓丽君顺利踏进台湾歌坛,成为备受瞩目的新人。

    《采红菱》(作词-佚名、作曲-佚名)是邓丽君踏入歌坛的招牌金曲,也是她最受好评的歌曲之一: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妹有心,得呀得郎有情,就好象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我俩心相印;划着船儿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湖水清呀照双影,就好像两角菱,划着船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一个你呀一个我,就好像两角菱;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

    其他的歌如《一见你就笑》、《不老的爸爸》、《心疼的小宝宝》、《悲观人生》、《畅饮一杯》

    等都是邓丽君早期的名曲。当时邓丽君不仅唱中国的民谣、各地的民歌,还经常演唱台湾民谣,如《烧肉粽》、《丢丢铜仔》、《天黑黑》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她还能够唱不同路子的歌,轻快、抒情、热闹、谐趣,不同调子的歌,黄梅调、东洋、西洋的歌调,而且各种类型的歌都诠释得非常好。当时她的一曲中英文歌词混合唱的《吾爱吾师》,就很受欢迎。从中文地方小调,到英文的“”、“BottomAndRibbon”以及日本的《日耀日はダメょ》、《悲しき雨音》等,邓丽君都翻唱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翻唱歌曲在邓丽君一生上千首歌曲中也占有相当分量,并且许多歌曲一经她翻唱,立即流行,这些歌曲往往也就成了邓丽君的歌曲,人们根本不知道原唱是谁,也不在乎原唱者是谁。

    在唱片公司推出《邓丽君之歌》第六集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邓丽君在当时歌坛的走红之势:“邓丽君,祖籍中国河北省。中学毕业,现正在一所专科学校攻读英语。年轻貌美,禀赋优越,自幼擅长唱歌,中学时曾获‘中华电台’所主办歌唱大赛的优胜奖,之后参加歌唱训练班并以第一期生结业。除此,她曾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优胜。接着她特别接受梁乐音教授三个月的歌唱技巧指导,她聪慧努力,中、英文歌均能琅琅上口,不管是通俗音乐、艺术歌曲、流行音乐、黄梅调都能应付自如。她的歌声柔美,抑扬有致,具有绝佳的歌唱实力;另外她能巧妙地诠释歌词,引起读者的共鸣。本公司应各界所请,特别发行邓丽君的音乐专辑第六集;到目前为止各集已畅销数万张,此次因数量有限,敬请歌迷勿失良机,欲购从速。”

    娃娃歌后一连串的演出和出唱片的机会,使得邓丽君逐渐在演艺圈走红,奔波在一场又一场的登台表演中。

    她能够在众多的歌星中脱颖而出,除了超龄的歌艺外,主要还是在于她的朝气勃勃、谈吐文雅。她的甜美歌声、亮丽外型深深地吸引住了成长在娱乐时代的年轻一代。与同时的许多大明星相比,她显得稚气未脱,而且她从不浓妆艳抹,一张脸非常清淡素雅,展现出独有而清新的气质,与当时流行的造型风格截然不同,这反而更凸显出她的青春形象。

    邓丽君在同期歌星的眼中则是既进取又活泼的“娃娃歌后”。老牌歌星谢雷回忆道,邓丽君在出道之初,与其他女孩组成“巧克力姐妹”,以活泼可爱的形象备受各界肯定;各类黄梅调、反串、地方戏曲,更是邓丽君的强项。另一位同期艺人透露,小丽君不仅外形健康活泼,而且胃口奇好,可以连吃几碗面而面不改色。邓丽君对吃的酷爱和对唱歌的执著,在日后赴日发展的历程中就更加凸现出来了。

    自从邓丽君登上商业舞台,邓枢就亲自充当她的决策者兼经纪人,安排她签约驻唱,带着她出埠巡回表演。赵素桂则费尽心思照顾女儿,以避免她在公共场合过分活跃而迷失了自己。

    邓丽君一走红就成了公众关注的对象,她的生活琐事也成了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邓枢为此经常向歌迷解释、介绍,对于公众最感兴趣的邓丽君的名字,他当时是这样说的:“邓丽筠的‘筠’字,读‘云’音,但也有人念作‘均’,因为这个字不够通俗,怕很多人读不准,反而影响‘知名度’,又因有感于古老的民间故事中有一个中了状元的女子孟丽君,是女中魁元,觉得女儿要想以歌唱出名,不妨取法孟丽君为女中魁元之意,讨个好彩头,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把女儿邓丽筠的本名改为了‘邓丽君’。”谁知一个艺名却成了她一生的所有。

    随着名气而来的更大困扰是邓家的正常家庭生活不再平静。尤其是邓家居住的的芦洲是一个纯朴的农业小镇,因为生活社交圈狭窄,左邻右舍之间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激起阵阵涟漪。而在这种地方居然出了一个演艺红星,在民风保守的当时,邓丽君在芦洲的言行举止都会被特别注意,不但邻人开始指指点点,多种闲言闲语也开始在背后流传,更有许多歌迷跑来芦洲探访邓丽君生活的点点滴滴,这让邓家饱受烦忧。因此,为了演艺事业的发展,也为避免无谓的困扰,邓丽君在退学后便逐渐离开了芦洲的生活圈。

    芦洲曾是邓丽君短暂的童年所在地,她的许多玩伴、同学、好友都在这里生活。由于彼此生活圈的不同,渐渐地也有些疏远。在成名后,她虽然偶尔回到芦洲找友人叙旧,但为免同学友人与邻居的困扰,也因近乡情怯,总是匆匆离去。刚成名的最初几年,邓丽君常常回母校芦洲国小探视或表演。随着邓家搬离芦洲,邓丽君就很少对外谈及她在芦洲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过,成名后的她还是会抽空回到老家探访朋友,尤其是在她感情生活上屡遭波折时,童年时的好友便成了她的倾诉对象。据说她最常找的女友是住在芦洲国小对面的陈姓同学,两个人感情非常深厚,只要邓丽君回到芦洲,就一定会找她叙旧。

    而联络同学感情的芦洲小学同学会,邓丽君也只去过几次,后来因为常年旅居海外,她就几乎不再参加同学会了。可是邓丽君为了表示对芦洲小学的怀念,还是多次回到母校义演。

    邓丽君已经成为芦洲重要的历史回忆,如今的芦洲也成为了邓迷的“朝圣地”。芦洲小学以及芦洲当地的文史工作室,则记录着邓丽君成长的足迹。

    大众情人1969年,被誉为“神童歌手”的邓丽君,通过歌唱比赛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年,在“台视”拍摄的首部国语连续剧中,邓丽君主唱的主题曲《晶晶》一夜间红极一时。邓丽君在当时的走红,充分确立了国语歌曲日后在台湾乐坛中的主导地位。由此翻开了一个国语音乐发展的新篇章。

    少女歌手邓丽君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像清晨的薄雾,朦胧而蕴香,似夏夜的新星,初升而耀眼。邓丽君很快就成为台湾的新一代青春偶像。她深情地唱着《再会吧十七岁》(作词-孙仪、作曲-刘家昌):

    请你不要哭,请你不要哭,我也和你一样孤独,寂寞伴我到日暮,快乐的更在迢遥路;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躺在那海面上对夜倾诉,愿它带来幸福,让我忘却痛苦,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请你不要哭,请你不要哭,我也和你一样孤独,悲伤伴我到日暮,欢笑隔断在迢遥路;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笼罩在海上的一片浓雾,早雨拨开浓雾,指点我的迷途,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找寻那纯白的一颗珍珠,愿它带来幸福,要和心爱伴侣,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

    这首由黄金搭档孙仪作词、刘家昌谱曲的歌曲,被小丽君唱得流转百回,她那模仿地方小调的发音方式,全力把尾音拉高的唱法,略带童音的腔调,以及婉约青春的外貌、活泼可爱的身姿,成为了她早期歌唱生涯的特色;缭绕的歌声与飘逸的形象使她成为台岛的青春偶像,“南方宝岛”青春女星的鲜明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唱而优则演”是演艺界的常例,邓丽君亦不例外。她在台北唱红之后,就开始向演艺圈发展。她的演艺空间更加宽广,演艺生涯也更趋多元化。

    20世纪中期台湾电影业的迅速发展,使电影主题曲、插曲也成为那时候流行音乐的代表。1963年,随着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黄梅调”唱片大行其道;由周蓝萍作曲的旋律,不仅于大街小巷传唱不辍,也记忆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台湾的电影界则在此时更兴起一股“歌唱片”的风潮,歌星们参与电影演出,同时又在影片中打歌做宣传。流行歌曲与电影的紧密结合,也就成为那个时代市场行销学最成功的一种典型。

    邓丽君就在“黄梅调”最盛行的时候,唱着黄梅调歌曲崭露头角;而在盛行“歌唱片”的时候,她已经有实力在这种新兴流行中驰骋了。

    邓丽君跃上大银幕,演出的第一部电影是《谢谢总经理》。这是发掘并捧红她的宇宙唱片公司为庆祝邓丽君唱片销量屡创佳绩所开拍的庆功电影。16岁的邓丽君担任女主角,当时的青春男星杨洋出演男主角,两人合作很愉快,甚至一度传出绯闻。邓丽君在影片中不但演唱了多首歌曲,而且随片南下造势,受到台湾南部民众热烈的欢迎。这部电影在台湾各地公演后,不仅被影视杂志炒得沸沸扬扬,更受到民众疯狂的喜爱。邓丽君的歌曲越来越流行,同时她也一跃而成为电影红星。

    在当时,几乎所有歌星都要会主持节目,或者是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或者是电视台的。当然是后者更好,竞争也较激烈,尽管那时的电视是黑白的,而且还要求现场直播。邓丽君的好友凤飞飞在走红后,便在“台视”主持了一个现场综艺节目《我爱周末》,收视率很高。邓丽君也在歌坛、影坛走红的同时,也开始在刚刚建台的“中视”主持电视节目《每日一星》。邓丽君优美的舞步、绰约的丰姿、甜甜的歌声、

    圆圆的脸蛋,早已为全台所喜爱。她主持的节目,立即在台湾岛激起较为强烈的反响,观众们都喜欢这位能歌善舞、光彩照人的主持人。可惜邓丽君只主持了一期的《每日一星》,就又投入更加红火的演艺事业中了。

    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娱乐只有看电影,香港邵氏公司的武侠片和台湾导演盛行拍摄的文艺爱情片即所谓的三厅式电影(餐厅、客厅、咖啡厅)充斥着市场,台湾民众对此如痴如醉,乐此不疲。这种现状导致几乎每个歌星都以电影的上档为基准推出主题曲新歌,甚至连唱片封面都是以剧照占最多篇幅。邓丽君在这种形势下,也投入到接二连三的电影中担任角色,也以电影推动唱片的流行,不过,她渐渐把目标转向了唱片歌手。尽管如此,六七十年代,琼瑶电影的流行,也让邓丽君的歌唱事业更上一层楼。琼瑶电影捧红了无数的影星,如著名的“二林二秦”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靠其主题曲与插曲走红的歌手更是一直占据着台湾歌坛的重要位置,如凤飞飞、李碧华、萧丽珠、蔡琴、刘文正、高凌风,钟镇涛等。几乎所有的琼瑶电影都有歌曲,而这些歌大多是些小调,邓丽君是最擅长小调的。《魂牵梦也系》、《寄语多情人》、《月朦胧,鸟朦胧》、《我俩在一起》、《在水一方》等琼瑶歌曲邓丽君都唱过。而在邓丽君演艺事业的转折关头,她更是得到了演唱琼瑶的《彩云飞》、《千言万语》的机会,从此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由于刚刚兴起的电视连续剧通常可以维持观众们观赏节目的兴趣,因此,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往往随着连续剧的高收视率,轻易打入一般家庭之中。1969年10月,“中视”播出了台湾第一部国语电视连续剧《晶晶》,其同名主题曲曾风靡一时。

    大众情人邓丽君不仅出演电视剧《晶晶》剧中的人物,而且其同名主题曲也是由邓丽君主唱的。当时还有几位名气比邓丽君响亮得多的大腕歌手与她竞争演唱这首歌曲。最后之所以选择邓丽君,主要还是因为这部连续剧是描述一个年轻少女历尽艰辛寻找母亲的故事,而邓丽君的年纪轻,比较符合剧中少女的身份,况且邓丽君的唱腔也确实不俗。但毕竟是年纪小,在灌录《晶晶》时,邓丽君一开始唱着唱着竟然笑了出来。于是制作人向她详细解说《晶晶》的故事,让感情丰富的邓丽君霎时感同身受。她就以一位少女的身份,把这首歌唱得哀怨凄婉,听得人潸然泪下。

    《晶晶》(作词-文奎、希腊、作曲-古月)这首歌让不到17岁的邓丽君大红大紫:

    晶晶、晶晶、孤零零,像天边的一颗寒星;为了寻找母亲,人海茫茫、独自飘零,晶晶、晶晶;多次梦里相见,落得热泪满襟;到何时、在何处,才能找到我,亲爱的母亲;母亲、母亲、孤零零,像海角的一盏孤灯;为了寻找晶晶,春夏秋冬、黄昏黎明,母亲、母亲;多次梦里拥抱,落得热泪满襟;到何时、在何处,才能找见你,苦难的晶晶。

    《晶晶》这部连续剧上映后,台湾民众无不为之疯狂。在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邓丽君的歌声立刻倾倒无数观众、风靡全台湾,大街小巷都飘满邓丽君的歌声,邓丽君由此又获得了“天才女歌手”的封号。而台湾一家很有实力的唱片公司也马上请她将这曲《晶晶》灌录成唱片,向东南亚各国发行,唱片销售量达到五十万张之多。从台北到台南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几乎谁都会哼上几句。邓丽君也成了台岛的“大众情人”,她的名气也随着歌声飘过太平洋,飘向海外的华人世界。

    国语流行歌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台湾的市场上居于主流地位。但真正使国语歌曲的影响力扩大、甚至及于东南亚的则是6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连续剧陆续开拍后搭配的主题曲、插曲曲调优美和歌手大量投入这一行业。直到这时,国语歌曲才渐渐扭转旧上海的“时代曲”和翻唱日语歌曲的局面,而开始开拓台湾本土的歌曲。在这种那个转变过程中,邓丽君功不可没。

    作为当时的民众偶像,邓丽君的一举一动无不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六七岁的她那时非常喜欢当时最流行的少女阿哥哥头、穿少女阿哥哥装。当她在银幕上以阿哥哥头、阿哥哥装亮相时,立刻成为少女们争相模仿的时尚穿着。

    台上的邓丽君光彩照人,但在台下、在私下里,邓丽君依然相当纯朴,凡事强调平凡和随和。她没有娱乐界红星们的刻意化妆打扮、以浓妆艳抹示人的习惯,有时她在街上逛街,不是被歌迷们认不出来,就是被歌迷们抱怨穿得不够漂亮,有时还没有歌迷打扮得靓丽,甚至有时还被歌迷们抢去风头。但是邓丽君则安之若素,她表示如果为了别人想要的漂亮而打扮,那自己非累死不可。邓妈妈一方面为正在走红的女儿担心,歌迷可是上帝呀;另一方面则无比欣慰,毕竟是出生于普通的家庭,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更保持了与生俱有的品质。但这些并不代表邓丽君不会打扮,和她相处过的人没有谁不惊叹她是个化妆打扮的天才,举凡服饰的搭配、得体的衣着,她都精通。公众场合她总能以非常合宜的装扮出现,她只是不爱打扮。

    邓丽君平实的性格、淡雅的衣着,以及她的亲切可人、乐观朝气,见人就会微笑的风姿,让她极受大众的欢迎,在明星中独树一格。不过邓丽君也不脱少女时期的调皮。有一次,“中视”《每日一星》

    外景队在台湾大学拍外景时,一群台大的大学生围着邓丽君,纷纷要求合影留念。在拍照结束后,邓丽君立即摆出一副明星十足的架势问到:“你们是什么系的?”哪晓得这些学生们料到邓丽君又想捉弄人了,大家就使使眼色、比划比划,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动物系的,最喜欢研究像你这样美丽的动物。”一句话,邓丽君也被逗乐了。

    舞台上的生活占据她绝大部分的时间,流行音乐上所谓的“邓腔”已经蔚为流行,全台湾的歌厅、节目组更是疯狂抢人,都希望她能首肯登台。舞台,无疑已经成为她的生命。但在没有歌唱表演时候,她一般是呆在家里。尽管是闲着,她可是很少出门逛街的,为的是避免逛街引发歌迷轰动。她这时的生活就是,或者帮妈妈做点家无务事,或者是看小说听唱片。经常的是,她一个人关在房里欣赏琼瑶和严沁的小说,尤其是琼瑶的《窗外》和《庭院深深》让她着迷得不得了。

    琼瑶的小说正和那个正在努力创造未来的时代一样,充满回忆和期待。她的灰姑娘的故事,白雪公主式的遭遇,和邓丽君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邓丽君从当初一个只能在街口卖唱、在不入流的小歌厅里唱歌的小歌手,发展到现在灌唱片、拍电影,进入娱乐圈,受到各大演艺团体、影视媒体的招聘邀请,这种生活际遇俨然就是琼瑶牌女主人公的人生道路。所幸的是,邓丽君拥有自己的梦想,并有放飞梦想的决心和实力,她依靠自己的拼搏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不幸的是,她始终未能如她所向往的故事主角一样,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以中国古典女性温婉体贴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温情与风华的代表。

    纯真年代不同凡响的邓丽君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个孩子,是个承载了太多的艰辛的孩子。她虽然是家中最受宠的独生女,但家庭教育非常严格。邓丽君从没有享有过什么特权,不但父亲管教严格,母亲也随身跟随。在严父慈母的培养下,邓丽君养成了凡事亲力亲为、独立自主的性格。在她温柔的外表下,蕴藏着更多的坚强和果断。由此也养成了她非凡的适应能力,每到一地,她总能很快融入陌生的环境,而且努力进取,表现杰出。而凡与她的歌唱事业有关的,不但她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而且具体的歌唱事务,许多都是由她一手操办的。从各项演出的约定、排歌排舞、演出服的样式直道歌迷会的联络,都是由邓丽君自己去处理的。一直以来,邓丽君就认为她自己有能力并且也能够妥善而有条理地处理种种事情。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邓丽君长年旅居海外后,她才聘请了一位经纪人处理她的相关邀约。

    邓丽君的兄弟们曾经对父母说过:“有四个大汉站在周围,谁也不敢欺负我们丽君!”在邓丽君走红后,三个哥哥与弟弟却常常取笑她。小弟邓长禧就常说:“你唱的歌是世界上最难听的!”哥哥们也赞同。邓丽君则啼笑皆非,但她却依然非常喜欢这些“不是知音”的兄弟们。她对他们的批评是:“没有一个音乐细胞!”谁让这些大男生从不到歌厅捧她的场呢。邓丽君在一次访问中开玩笑地谈起她的兄弟们:“我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喜欢唱歌,但他们没有一个唱得过我,所以他们就嫉妒了。”

    如今的邓长禧和记者谈起姐姐的往事,却不胜悲戚。时光如流水,物是却早已人非了。

    记者:你们长得还挺像的。

    邓长禧:她最气的就是说我像她。

    记者:为什么?

    邓长禧:差太多了。

    记者:你们姐弟之间怎么称呼?

    邓长禧:乱叫,什么老乡,老姐,有时候就喂啊喂的,我哥哥小时候都叫她丫头。

    记者:父母怎么叫她?她小名是什么?

    邓长禧:她小时候父母就叫她丫头,后来上中学了就改叫丽君。

    记者:你对她最初的记忆是什么样?

    邓长禧:最初大概就是在五六岁吧,觉得她嘴巴很甜,那比较容易得宠。

    记者:那她很小就长得很可爱?

    邓长禧:我觉得她不算可爱,黑黑的,瘦瘦的,其实我心目中她跟别的女孩子比不算漂亮。

    记者:她从小就喜欢唱唱跳跳的吗?

    邓长禧:跳倒没有,喜欢唱。因为我们那时候惟一的娱乐就是听歌、唱歌,我妈妈会买一些歌本回来教她唱。

    记者:你印象当中她当时老唱什么歌,在小的时候?

    邓长禧:黄梅调比较多,那个时候有部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很轰动,从头到尾都是黄梅调的音乐,她大概从头到尾都会唱。

    记者:你当时觉得她唱得好听吗?

    邓长禧:我不觉得,那时候好像觉得我唱得比她好。

    记者:真的?那说明你们一家人都是挺有音乐细胞的。

    邓长禧:嗓音可能是从我妈妈那里继承的,我妈妈现在快八十岁了,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种嫩嫩的声音,所以她嗓音可能有我母亲的遗传。

    记者:那她最初登台的年龄就要从几岁算起,从10岁算起?

    邓长禧:大概十一二岁吧,我记得是小学5年级。

    记者:当时演出那个场地是什么样的?

    邓长禧:大概就像那种大礼堂,大礼堂有一个讲台,后面就是十几个乐队队员,国乐,西洋乐器都有。

    记者:观众反应肯定很好吧,一个12岁的小女孩唱那么好?

    邓长禧:对,我感觉那个时候她就比较特别,十几岁的小女孩那么活泼可爱,能感觉到很多大人都很喜欢她。

    记者:她一点都不怯场吗?

    邓长禧:其实我私底下问她,我说你怕不怕?她说刚上台时一两分钟会怕,可一唱下去以后就好一点。

    记者:她当时那么小演出会有报酬吗?

    邓长禧:大概五块钱,十块钱左右。

    (年龄最小的邓丽君以一曲《采红菱》夺冠后,就成为夜总会等各种演出机构争相邀请的对象,这位童星的魅力开始在整个台湾蔓延。而那时的她还是一名普通中学生。

    记者:她那个时候要演多少场啊?

    邓长禧:大概一个月演八场到十场左右。

    记者:她的压力大吗?她当时还是个学生。

    邓长禧:还好,因为她自己也喜欢唱,学校的功课压力是蛮大的,那个时候还要升中学,要考试,所以有时候回来晚没办法就先睡,然后大概早上5点多钟我父母就把她叫起来,她这时候才开始写功课。

    也没有书桌,就是在藤椅上面铺个洗衣板,灯光又比较暗,蛮可怜的,尤其是冬天。

    记者:她从学校退学是14岁吧?

    邓长禧:对,14岁,初二的时候。

    记者:谁做出这个决定,是她自己吗?

    邓长禧:我父亲当然是尊重她的意见,学校方面也是看她的选择,如果说你继续要在外面登台演唱,可能你就没有办法再回到学校来,学校也注重校誉。所以她想一想,觉得书反正到哪都可以念,早念晚念也都一样,所以就先去登台唱歌。

    记者:你觉得她那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一方面很喜欢唱歌,一方面会不会很小年纪就已经对家庭,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感,我能够帮家里挣钱?

    邓长禧:就觉得说,如果我不念书是不是大家就不会太为难,我觉得她那时候是有一点自己勉强自己,所以到后来她一直很后悔这个事情,觉得她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办法像一般的年轻女孩完成她应该

    完成的学业。

    记者:也就是说她那种很无忧无虑的小孩子那个时光其实挺短的。

    邓长禧:挺短的。

    记者:这应该也是她很遗憾的事情吧?

    邓长禧:对,因为你这个东西,到后来你是没有办法再去回到从前那种感觉,就是她体验不到年轻女孩子应该在那个阶段体验到校园的那种生活。虽然后来到20几岁,他去了美国再回到校园去体会校园那种生活,但是那种完全不一样了。

    记者:后来等你们长大以后,你们再回忆小时候,你发现她对于小时候那段日子,常常会提起的是哪一个阶段?

    邓长禧:大概是过年的时候,家里团聚,然后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那种感觉。所以她后来每一年农历年,她都回台北,跟家人团聚,然后就全,年夜饭那种团圆的气氛。

    纯真年代记者:她是怎么开始红起来的?

    邓长禧:14岁是开始上电视,那个对她影响比较大,因为那个时候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开播。那个时候一天只播几个钟头,好像下午六点播到晚上十点半,然后礼拜天的晚上大概六点钟有一个歌唱节目,叫《群星会》,那个收视率也高,就一家电视台,而且那时候看电视都是哪一家有电视,然后邻居都围在门口看,一台电视几十个人看,所以能够上那个节目对她的知名度就帮助很大了。那时候都挤破头要去上那个节目。

    记者:那那个节目怎么找到她的呢,《群星会》怎么找到她的?

    邓长禧:《群星会》也是我妈妈透过朋友关系介绍,然后找了那个制作人,然后带她先去试唱,那制作人一看,蛮喜欢她的。小女孩,等于在节目里面也是一个特色,所以当时就开始找她就上节目,也不是每一期上,大概就是隔个一个月上一次。

    记者:那个时候的节目都是直播的是不是?

    邓长禧:嗯,直播,对,那个直播。

    记者:她第一次上电视很成功吗?

    邓长禧:第一次好像就唱错了?

    记者:哦,真的?

    邓长禧:第一次好像就唱错了,可惜那个带子现在找不到了。

    记者:是把词忘了,还是怎么出错了?

    邓长禧:好像唱错了,好像就是歌词整个都唱错了,她就,一急她就自己就编词。

    记者:一般的观众如果不知道的话,能看得出来吗?

    邓长禧:可能看不出来,就看你对这个歌的熟悉度。

    记者:你还有没有印象,她第一次上电视,你们全家是不是找到一个电视机,守在前边等着看那个电视剧?

    邓长禧:对,我们刚好我们隔壁就有一台电视机,刚好是我们邻居嘛,所以我们可以坐带客厅看,那外面还是围一堆人。大家觉得她唱得怎么样?其实唱好坏大家不太会有感觉,只是觉得上电视,很了不起。能上电视就是真的很了不起。也很好玩,就是看到一个人,在那个电视机里面出现,也很新鲜。

    记者:这个《群星会》慢慢上了以后,就有知名度了?

    邓长禧:对,这个节目影响很大,这个节目,是惟一的歌唱节目,所以收视率很高的。

    记者:当时那种有知名度,像现在这样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她的样子,都知道她的歌声,还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邓长禧:也差不多。

    记者:那演出开始越来越多?

    邓长禧:对,就是夜总会找她的就越来越多。

    记者:收入呢,比以前高了。

    邓长禧:收入也差了很多。

    记者:就是比以前高了很多。

    邓长禧:高很多,那个时候等于算职业了,那我父母就小生意也不做了,专职地就陪她每天到秀场,她一天最多的时候跑六个地方,从下午就开始。

    记者:哇,这是从十几岁开始?

    邓长禧:那个时候已经是15、16岁了,就已经算很有知名度的票房保证。

    记者:每天都是这样?

    邓长禧:每天都是。

    (除了出现在各种演出场合之外,邓丽君在她14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灌录唱片,只不过那时唱的还都是各种民歌小调,直到两年之后,她的唱片中才有了专属于自己的歌。尽管只是童星,尽管还是唱片业并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但邓丽君在唱片方面早已有惊人表现。)记者:那个时候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到我姐姐是个公众人物了?

    邓长禧:走在街上就有人看她,然后指指点点。

    记者:主要因为在电视上常常出现?

    邓长禧:对,就是算是知名人物,而且她也特别,她那个个头一米六三,算蛮高的,她穿着高跟鞋,然后长那个样子,穿着,走在路上人家就是会看,再一仔细看,哦,那不是那个谁吗,所以我就喜欢走在她后面,我就看人家看她的那种表情。

    记者:你当时那种感觉是很骄傲的,还是觉得有一些尴尬,哎呀,别人都在看我们,还是什么感觉?

    邓长禧:我蛮骄傲的,觉得那个时候蛮骄傲的,有这么一个老姐,那时候觉得很骄傲。

    记者:她那时候穿着怎么跟别人不一样?

    邓长禧:她因为表演的关系,当然不是穿表演服装,但是平时就是因为在那个场合,她自己也知道别人都可以观察嘛,所以她在穿着上就会比较注重,而且也会打扮。

    记者:她那时候也就是十几岁的时候,是吗?

    邓长禧:对,16、17岁,也喜欢穿迷你裙,她的腿又修长。

    记者:她的腿很漂亮,对。

    邓长禧:喜欢穿迷你裙,所以走到街上大家都会看。

    记者:那个时候追她的人很多吗?

    邓长禧:来来去去吧。

    记者:是怎么样的表现方式,她唱歌会有人给她献花,还是会追到你们家去?

    邓长禧:就是时常来看她表演,然后到后台去送点小东西呀,巧克力呀什么的。然后巴结我妈妈,请我妈妈去吃饭,这样。

    记者:但是你妈妈都看不上?

    邓长禧:我妈妈其实也没有意见,也是看她自己怎么样,但她总觉得一个年轻人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也不是很好的年轻人。

    记者:她喜欢什么样的?

    邓长禧:她啊,她比较喜欢有男子气概的,北方人那种感觉,就是一个大胡子,最好戴个眼镜,又老实,又斯文,又有男子气概。

    记者:这是你们当时探讨的吗?

    邓长禧:对。

    10岁出道,两年之后出唱片,八年之后成为全台湾最受欢迎的当红歌星,这就是在旁观者看来,邓长禧丽君走过的坦荡星途。但其间波折,也只有亲历者本人能够体会。

    记者:她到什么时候开始算是一线歌手了?最当红的歌手?

    邓长禧:17、18岁就开始成压轴了,就压轴了。

    记者:在夜总会演出的时候,她最后一个出场?

    邓长禧:对,最后出场。

    记者:本来呢?

    邓长禧:本来也就是唱唱前面,然后中间穿插一些剧,演演唱唱剧,但是很快,一两年之间,马上就受欢迎。

    记者:一开始还会不会经历过那样一个阶段,就是也可能会有一些小委屈,本来唱歌,然后大牌来了要给人家把那个位置让出来?

    邓长禧:都有,在里面排挤,然后有的是老板的女朋友,就是把她挤到旁边去了,然后晚上要唱的歌都会先写歌单给乐队,然后她就先唱了,就把你歌给唱掉了,然后有的时候打牌看她小孩子,就让她说,你先唱,我妈妈那时候都跟她讲了,不要争,人家比你资深,看开一点,所以我妈妈对她的心理上的辅导帮忙很大。

    记者:她自己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小孩子总会觉得很委屈。

    邓长禧:也还好吧,也还好。

    记者:她从来没有在那环境里面没有烦过,没有气馁过,在最初那个阶段?

    邓长禧:现在印象中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可能年轻,17、18岁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

    记者:等到她成了一线歌手的时候,在夜总会唱压轴,开始也要请她到台湾以外的地方去演出。

    邓长禧:嗯。先是到香港,后来是日本公司在香港的歌舞厅发现她,所以就跟她谈到日本发展,那时候她已经20岁了。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永安梦(长安第一美人)》作者:发达的泪腺 2《与凤行(本王在此)》作者:九鹭非香 3《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4《人生若如初见》作者:匪我思存 5《长相思2:诉衷情》作者:桐华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关心则乱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