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返回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目录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 夜阑京华 > 第一卷 第十七章 烽火望炊烟(1)

夜阑京华 第一卷 第十七章 烽火望炊烟(1)

所属书籍: 夜阑京华

    身旁两位公子认出何二,轻声说到何家七先生今夜压轴的《鱼肠剑》,一人笑言若能和七先生对两句戏,便死而无憾了。身旁友人嘲说,你能担得起什么戏?那公子打起手势,念说:“君子生平运不通,苍天为何困英雄……”

    苍天为何困英雄?

    她该高兴,他终要挣脱樊笼了。

    那天谢骛清没把压轴戏听完。何未在招待贵宾的地方,和他隔着一道屏风和几个八仙桌,能见屏后的重重人影和他。

    《鱼肠剑》这一出唱的正是名将伍子胥成功逃出昭关,结识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更以萧声引来吴王,自此人生重新来过,大仇即将得报的一场。

    后来她想,真是送行的一场好戏。

    二月初二龙抬头。

    那天邓元初的副官送来一个木匣子,叮嘱务必要送到二小姐本人手里。

    她刚结束国学课,不大在意地摸着匣子的铜锁扣,打开那紫檀木匣子盖,见里边竟有一只玉制的酒杯。小小一只,薄如蛋壳,有光便能透出碧色光。

    匣子里有两个杯型空缺,只有一只摆着杯子,另一处放了把铜色钥匙。

    “这不是夜光杯吗?”杜老先生赞叹,“还是上品中的上品。这夜光杯薄如蛋壳,透着光……”杜老先生见何未的眼睛红着,微微一怔,面前女孩子的泪水就在眼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每个字都合了他在北京的日夜。如今他已是醉卧沙场征战四方的将军,这是迟来的分别信物。

    而这把钥匙……不用猜,必是百花深处的院门钥匙。

    她眼睛更红了。

    杜老先生凭着阅历判断此刻必须走,刻不容缓,当即掉头出去了。

    何未盯着匣子看了两个小时,最后抱着它到多宝隔前,找到最隐秘的一个地方,小心放入,上了锁。柜子锁的小钥匙没地方藏,压在了抱厦插梅花瓶子的底下。

    到夏天,北京的总统大选越来越热闹。

    竟有军阀把前总统乘坐的火车扣下,逼对方交出大总统印和辞职书后,才放人家走。

    那天何未去看望哥哥的老师,老师感叹这荒诞的乱象,提到了坚定反军阀的谢骛清,评价他一心为统一的坚守难能可贵。

    “自虞夏商周,我们几千年坚守的都是四海归一,”她像评价一位不太熟的友人,轻声道,“老师不也在坚守吗?您是对外战斗的人,也为了统一。”

    老师笑了,随即问她:“最近在看宅子?好事要近了?”

    这误会太大了……

    她解释:“邓元初到京有半年了,家里催着买宅子。我帮他看而已。”

    “此人不错。”

    “是不错,”她认真道,“还请您在公事上多提点他,他对外交兴趣浓厚。”

    邓元初自从被借去外交部,越做兴致越高,索性调过去了。何二家在外交上资源多,又因做航运更有助益,于外交这一途的根基远胜邓家。她想用家里的面子,为邓元初寻位良师。

    “有才学有良知的后辈,我都会照顾。”老师笑着应下了。

    离开老师家,她到什刹海西涯,带邓元初去看几处宅子。

    她熟知北京大小王府官宅,陪他逛了大半个月。京城很快传出,邓家公子苦心追求见了光,同何二小姐开始着手看宅子了……也难怪哥哥老师会问。

    “为何这些宅子要挤在什刹海这里?”邓元初不解。

    她笑笑:“过去那些王爷们多是闲职,他们每天最要紧的事就是去朝里打个照面,住的远了嫌麻烦,就选了这里。背靠西涯之海,风景好。”

    何未和邓元初走得累了,也不嫌简陋,两个富贵人寻了一处凉棚摊子,全包下来,连带随同的副官和姑娘们都要了凉茶和酸梅糕,坐下来乘凉。

    自己人在外围守,方便他们说话。

    她打着扇子,懒懒地道:“你要不急着买,就等恭王府出手,我听说他们想卖的。”

    “估价四十万的宅子我可下不去手,”邓元初笑说,“某位仁兄若没在广西烧了那一批烟土,倒是能买得起恭王府。”

    何未摇扇子的手停了。

    “抱歉,勾起你心事。”邓元初诚心道歉。

    她摇头:“我挺高兴你说他的,最好多说几句,能多了解他一些。”

    她轻声关心他:“在这里还习惯吗?”

    “实话是,不想习惯,”邓元初苦笑道,“我其实想跟着清哥去南方。但他说,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冲锋打仗。他让我不要往南方跑,留在北京。北京这里的外交部是被外边承认的,而且使领馆多在这里,能做一些实事为国效力。”

    “外交部是需要人,”她关心问,“听我哥哥的老师说,你最近在和日本谈判,要收回旅顺和大连?没有成功?”

    邓元初颔首,轻叹说:“清哥在前线浴血奋战,我却一事无成。”

    每到这时候外交官们扛得压力就很大。

    不过这几个月大家都在抵制日货,实行经济断交来支持外交部。全国上下一心。

    她轻声安慰邓元初:“会好的。”

    闷热的风,让湖面起了一丝丝的涟漪。

    她看湖面,想到谢骛清在南方,却不知在南方何处。

    “他当初说必须走,是发生了什么事?”她想知道更多,好能了解南方战事。

    何未身在北京政府这里,对广东政府了解有限。平时听人说都是已发生的大事,南方的情况究竟如何,恐怕只有问邓元初这种人才能清楚。

    邓元初轻声说:“那边形势复杂,须从去年说起。”

    她求之不得。

    邓元初接着说:“去年有人发动兵变,夺走了广州。那时,逸仙先生提出联俄联共。”

    何未轻点头。

    “清哥来北京,既为了谢四小姐,也因这里离苏俄近,倘若有需要他能直接去苏俄。他在苏俄住过一段时间,熟悉那里。谢家大小姐是共产主义拥护者,也始终在为这件事奔走。”

    难怪百花深处第一面,他就谈到了俄公使,且非常熟悉那边的形势。

    “不久谢家大小姐就出了事,她原本想北上去苏联,许多人不想让她活着去。”

    之后谢骛清被关了一个月。

    “后来几经波折,国共合作的方向算定下了,”邓元初回忆,“今年过年,粤、滇和桂三军一同发兵,想要夺回广州。那时清哥不得不走了,前线需要他。”

    他最后说:“清哥着急走还有一层缘故。他在南方禁烟多年,了解那些大小军阀们,他不相信他们。”

    不出所料,那些军队夺回广州以后,就开始迫不及待瓜分胜利果实,在各自驻地强行征税,开烟放赌,任免自己人做地方官。开始了新一轮割据。

    三月,桂军沈姓将军叛乱。

    四月,滇军杨姓将军叛乱。

    ……

    南方战事如火如荼。

    仿佛没有尽头。

    讲完,两人忽然没话说了,都在担心谢骛清。

    邓元初和她认识了大半年,混得熟了,说话也随便了不少。何未比他小得多,在他看还是个小妹妹:“你和清哥怎么认识的?”

    “一次意外,”她对邓元初也像对哥哥的同学们,因为有谢骛清的缘故更亲近些,“我和他见面的次数极少,百花深处只去过三次。他来我家两次。”

    第一次还是陪白谨行来的。

    “你信不信,任何和他传出一段情的女孩子,都比我见他多。”她问。

    邓元初笑了:“清哥从不说自己的事。当初他说,有个救过他兄长性命的人须托付给我,已让我非常惊讶了。”

    邓元初点了一根烟,慢慢吸了两口,吐出淡淡的白雾。他还在习惯性找烟灰缸,醒悟此处是小摊子,轻弹了灰在地上,但是不好意思,用泥土掩盖住了。

    何未盯着脚下混着烟灰的土,想到百花深处多宝隔上的瓷碟子里有烟和火柴。她猜想谢骛清也抽烟,但没见过。她对他的真实了解不如附在谢骛清这个名字上的多。喜欢的口味,喜好的颜色,喜欢几时睡、几时醒,在去保定前读过哪些学堂里,喜欢什么科目……除了军装和那身蓝西装,平日还喜好什么衣裳……

    他的出现像一场梦。

    解过她一次困境,陪她过了十八岁生日,便从恭王府凭空消失了。

    “只是刚认识,他就走了,”她低头笑着说,“我们从没在一起过。”

    邓元初一愣,听这话也拿不准他们的关系,只能安慰说:“这年月能活着认识一次,已是极大的缘分。”

    倒也是。她在这方面感触也深,最近两个月都是应酬,每次人家都说二小姐给你介绍一位大贵人,可经常下一次见就落魄了,或直接就是死讯。

    “南方会好吗?”她忍不住问。

    每个月谢骛清都想法子报平安。这个月迟迟未有消息,她无法安心。

    邓元初沉吟许久,轻声说:“会好的。”

    说完,两人都笑了。这不就是她刚用来安慰他的话。

    入夏的广东,闷热难耐。

    在一处破败的大宅子里,驻扎了从战场上撤回来的人。此处地处偏僻,离广州城远得很,因为战乱,主人家早就走了,留下看院子的人也逃了。

    谢骛清带人深夜到这里,因为伤员多,粮草供给不上,没法再行军,临时决定留几天。进来时,宅院野草没膝,稍作收拾算能住人了。中午时小兵给他熬了一碗粥搭配两个肉馒头,他没要肉馒头,只留下了粥。

    因为友军叛乱,这一支队伍被冲散了,谢将军孤身一人带着他们杀出重围,撤退到这里。他身边没一个老部下跟着……大家都担心他的身体,却不知如何劝他吃东西。

    谢骛清喝着粥,翻看着从一个敌军营地带回来的《新青年》六月季刊,翻了几眼,便看到瞿秋白刊发的《国际歌》歌词。

    外面许多兵都是投奔这位谢将军而来的,各种出身的人都有,有个读书人被他提拔起来做参谋,此刻读书的正蹲在院子里,在屋檐下整理完军报,抱着过来看到报纸就笑了:“这个我看到了,就是不会唱,不懂看谱子。”

    他喝了口稀粥:“改天教你。”

    “将军还懂看谱子啊?”读书的惊讶。

    谢骛清笑笑:“不会看谱,怎么弹钢琴?”

    “将军还会弹钢琴啊?”读书的眼珠子要掉出来了。

    “在俄国学的。”

    读书的已经不知如何接话了。

    知道这位将军是个善战又执着于禁烟的人,却没想到他能和一个遥远的国度联系上。半天才轻轻问:“真去过啊?”

    他又笑,玩笑道:“梦里去过。”

    读书的这才觉得合理且正常,抱着军报进去了。

    晚上全部粮食已吃完了。

    谢骛清没吃饭,拎着枪,带着十几个枪法好的出去了。他从小在家就喜欢去林子里打猎,百发百中,可惜在此处常年战祸,林子被烧过几次,碰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回来分分都不够塞牙缝的。有两个伤兵没熬住,在后半夜走了,他让人趁夜抬出去安葬,嘱咐坑要深挖,免得被野兽发现刨开。

    送走人,两个女护士坐在院子里,为死去的人伤心掉泪。

    她们两个都年纪不小,一个丈夫死后要被婆家卖了逃出来的,一个是婚后被打受不了逃的。乱世之中,逃去何处没有方向,怕逃出虎穴又落狼口,听说这位谢将军禁烟,就凭着朴素的情感断定他是个大好人,是戏里唱得那种高义将军。

    谢骛清起初不肯收,怕她们跟着队伍危险,而且最近战况过于惨烈,更怕她们被俘后遇到畜生。后来林骁说丢下她们也是个死,他才算点头,准备回广州城后,把她们安置在城里。

    “已经没粮食了,”他坐到门槛上,平静地说,“哭多了费力气,到时候没饭吃撑不住。”

    两个女人见惯了死亡,本不想哭,可是其中一个见到死去的想到自己的弟弟,另一个被感染了,说着说着就都哭上了。

    谢骛清平日话不多,不怒不笑地让人心生敬畏,此刻他一发话,两人泪就止住了。

    “我只是想到弟弟,”其中一个说,“方才送出去的那个年纪和他差不多,都是二十八岁。”

    谢骛清没说话。他也是二十八岁,这只有亲信们知道。

    “将军有家人吗?”

    “有几个。”谢骛清说。

    “有夫人吗?”年长的问。

    “是太太,现在叫太太。”另一个纠正。

    谢骛清笑了,没回答。

    “说说吧,”年长的说,“大家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像您说的,万一粮食没了,我们撑不住饿死了,话都没说够,惨不惨呐。”

    谢骛清这话引得笑了。她说话直白,倒有几分像何未。

    他安慰说:“我饿死,都不会让你们饿死。”

    “这我们都相信的。”年长的说。

    他在脑海里思考着能找到食物的地点和可能性。这里只有几百人,还有几十个伤兵,要怎么迂回绕过危险和主力部队会合?也是个难点。

    “将军想太太吗?”稍年轻的又问。

    “不是太太,”他顺口说,“女朋友。”

    说完就发现说多了。

    这是个时兴的新词汇,两人女护士想了想,默契地当成了“未婚妻”。

    “父母给定的?见过没有?至少见过照片吧?”

    他轻声答:“见过几次。”两只手数的过来。

    “将军家乡结婚前还给见面的吗?真是好,至少见一见样子,”年长的那个笑说,“我都是直接嫁过去,我们那边不给见的。”

    另一个笑:“谁不是啊。初嫁从亲,父母定下便定了。”

    他摇头:“不是父母定的,自己定的。”

    私定终身?

    两个女人觉得和听戏似的。

    “她认识我第二天,帮我救家人,再没几天,出手救我的义兄,”谢骛清回忆说,“就是那时定下的。后来我被下了死牢,一出来,她便来看我了。”

    在北京做人质的两个多月,遇刺数次,亲人离世,坐了一个月死牢。

    除了曾经的生死交们,那时认识什么新人都只会说漂亮话,却怕和他扯上真正的关系,只有何未的真心不掺假。

    义兄蒙难,他虽托付过何未,却深知她是最没能力管的,只是想到她手握航路,或许能帮得上什么。没想到那日在火车站的大小势力都按兵不动,只有她一个年轻女孩子出手了。

    那日的“以命相酬”绝非戏言。

    只是未未在这方面迟钝,始终在云里雾里。送了信和海棠,吃过饭,去过饽饽铺,庆生过,抱过,还亲吻过……这新式恋爱却始终谈得像他一头热。

    这么一看,还是像叔叔和兄姐那样更妥当,双方见过照片,通信谈过彼此的理想信仰和对家国未来的看法,便定下结婚的日子更简单些。也不会出现还没定下结婚的日子,便和一个未出阁的正经女孩子在隔间里肌肤相亲的事。是他草率了。

    不过他该做补救都做了,至少谢家这里已确定无疑,把她看作未过门的儿媳妇了。

    ……

    未未倒是喜欢这种亲热事,看得出。她喜欢就还好。

    如今公立大学都已经开始推行男女同校读书,男女关系在改变,社会在进步。

    婚前恋爱还是需要的,要尊重新时代的发展。

    谢骛清突然想到附近有个胆子小的小司令,继而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决定突袭一把搞到粮食再说。

    他起身:“战场残酷,伤兵比一般的兵脆弱,你们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多想想高兴的事情。此时此刻,此地此境,你们两个就是伤兵的救世主,里边的人拜托了。”

    两个护士收敛笑意,起身,学着士兵们行军礼。

    谢骛清回了一礼,离开了。

    突袭前,他回屋休息了二十分钟。

    实在热,但他不习惯脱掉军裤和衬衫,保持衣衫整齐是从小的习惯。他把读书的铺在床上的被褥卷起,仰面躺到了床板上,闭目养神。

    谢骛清想到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的泰晤士厅里,弹奏哈巴涅拉的钢琴是汉密尔顿牌的,他的记忆力太好,三岁以后的事无论大小都像刻在脑子里。对何未,他谈不上了解,除了知道她喜欢喝牛奶,喜欢穿白色,不喜多穿衣服。过去他想战事尽快结束,只想着旁人,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私念,他想南北统一,能让他再去北京。

    如果她还等着自己,须仔仔细细重新谈一次新式恋爱。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 夜阑京华 > 第一卷 第十七章 烽火望炊烟(1)
回目录:《夜阑京华》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关心则乱 2《很想很想你》作者:墨宝非宝 3《庶女攻略(锦心似玉)》作者:吱吱 4《繁花》作者:金宇澄 5《大江东去》作者:阿耐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