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正文
第十章 敢为天下先者胜

    省委书记杨同理,先是到中央党校学习了一年,然后又留在中央等待另行分配工作,一晃又是一年。根据中央指示,在杨同理不在期间,由张敬怀代理省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不久又被任命为书记,待开下届省党代会时,经过选举确认。

    张敬怀成为主持全面工作的一把手,感到身上的压力更大了。每天的工作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从吉秘书这一天为张敬怀制定的“日程表”中可以看出,他忙碌到什么程度。

    4月25日日程安排:

    上午:

    8时10分,去党校,出席27届短期进修班开学典礼,张书记讲话,30分钟;

    9时50分从党校到馨村宾馆,路上约10分,10时会见香港实发集团总经理张会有先生,谈话20分钟;

    10时30,出席会山立交桥竣工通车剪彩,40分钟;

    11时30分,再返宾馆,宴请香港张会友先生,40分钟;在宾馆休息约30分钟;

    下午:

    1时20分,听取三平地区汇报情况,约1点30分钟;

    3点50分,和组织部长谈四阳地区领导班子的调整问题;

    5点30分钟,话剧团新排话剧《李自成北京称帝之后》,进京参加会演彩排,

    希望张书记观看审查,并在演出后接见演员。

    晚上,有五个省委文件(急件)等待张敬书记批示,下发;有三个上报中央的文件,待张书记批阅后上报;有六封人民来信,需要张书记批办。

    ……

    这年年初,张敬怀有机会到世界上几个发达国家考察了一个月,这时,他不是凭文件,而是凭亲身体验知道,我们在各个方面和发达国家有多么大的差距!过去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现在还可以说:落后就要饿饭!从国外回来之后,无论多么忙,他都要挤出一个小时读书。过去他读的书,大多是有关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现在他让吉秘书借来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家传记,企业管理,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正是我们这么多年“以互相整人为纲”时,他们的经济发展了、科学技术走在了前面。

    他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造上。从卜奎向他汇报的关于林钢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这个在五十年代建设并为国家立了大功的钢铁企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现在靠卖废钢发工资。林钢是他确定的试点企业,他经常去调查研究,帮助林钢制定大政方针,并让林钢“走出去”到发达国家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学习所有的先进经验,同时又“请进来”各个方面的“老师”,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吉海岩在大型国有企业方面,有过很多调查研究和改革的设想,张敬怀让吉海岩当他和林钢的联络员。吉海岩常常去林钢,回来向张敬怀请示汇报,有什么指示,又及时向卜奎传达。这是张敬怀的试点单位。他想在林钢摸出一套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的经验。

    在农业方面,因为有了行之有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暂时没有花费更多精力。

    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如果按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算,在全国各省市,从排名第十五位,已经上升到第十位了。

    这天,张敬怀刚刚到办公室,吉秘书就向他报告,说是张主任病危。

    张环友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是省委一名副书记。他是60年代初期调到本省工作的。在抗日战争时,他曾经是省委书记杨同理的上级,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他比杨同理反而低了一级。当时,张环友没有想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在一支队伍或一个团体中,占什么位置,是由各种历史的、客观的、个人的、偶然或必然等诸多因素综合而形成的,这既由不得他杨同理,也不是张环友自己能够决定的,但是,张环友一直心理不平衡,长期和一把手闹不团结,住在医院不上班。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建立省革委会的时候,根据“三结合”原则,必须结合一个老干部“进革”。当时,在结合老干部方面,在誓不两立的两大派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凡是“亮”了观点,当然都要结合支持自己这一派的老干部“进革”。

    张环友成了当时两派都能接受的“中间人物”。一拍即合,“支左”的解放军代表也没有疑义。两派便达成了协议。张环友便成了代表老干部的新生“红色政权”的一名副主任。张主任“进革”之后,因为他也是“三八式”的老干部,一看那么多忠心耿耿的老同志,老战友被打倒,“同病相怜”吧,对老干部没有执行那一套极左路线,一上台,反而落实了一些干部政策,因此得到一些好评。“四人帮”倒台后,他又当了一段副主任,省委重新建立,接着恢复了副书记职务。比之文化大革命前,不升不降。

    去年末,在干部体检时,发现他患了肠癌。张敬怀曾经去医院看过他两回,至今,他已经在医院痛苦地折磨了半年了。

    张敬怀听了吉秘书的报告,立即说:“明天上午我去医院看他。”

    吉秘书看着日程安排,说:“明天上午八点常委开会。”吉秘书的意思是:张书记已经到医院看过他两次了,现在是不是可以不去。

    张敬怀说:“常委会推迟一小时。”

    第二天,吉秘书陪着张敬怀到了医院高干病房。一进屋,见张环友在病床上拚命挣扎着,痛苦地大叫着说:“你们让我死吧!让我死吧!”

    他的两个儿子加上老伴,死死地按着他的身子。他满脸是血,好像是忍受不了痛苦,是往墙上撞头撞破的。他的小女儿在旁边恐怖地看着老爸被扭曲的脸。

    他们一见张敬怀来探望,忙向医生说:“这是省委张敬怀书记。”

    医生当然认得张书记。

    张敬怀走到病床前,俯下身子问:“老张,我来看你了……”

    张环友仍然挣扎着大叫:“你们让我死吧!让我死吧!”

    吉秘书问医生:“是不是给他打一针止痛?”

    医生有点迟疑:“现在越打剂量越大,越来越不起作用。”但还是示意护士给张环友注射了一针杜冷丁。

    张环友渐渐安静下来,见张敬怀在身边站着,苦笑了一下,说:“张书记,你们不要来看我了,看了会难受。……他们就是不让我死。这难道是让人天天受罪的’人道主义‘吗?何苦呢?”

    张敬怀抚摸着他如柴的手,说:“会好的,会好的。”

    张环友说:“你不要安慰我了。我知道,癌症到了晚期,神仙也没有办法。”

    “不对。”张敬怀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那样的岁月,我们都过来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张环友说:“那不一样,那是对敌人,这是身上的病……”他喘息了一会继续说“张书记,在文化大革命’建革‘时,你们都被打倒了,只有我进了’革‘,我现在问你,也是向组织上表示,我有错误。可是,我惟一可以自慰的是,我没有参加’四人帮‘迫害老干部……”

    “知道,知道。”

    “可是,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的耻辱。”

    张敬怀替他排解说:“那是当时形势决定的。我们都客观地想一想,他老人家亲自领导亲自发动的运动,当时他们请你出来,你不出来也过不了关。”

    “你和省委如果有这个看法,我就可以瞑目了。”张环友轻轻闭了一会眼睛,又睁开:“我这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让医生给我打一管毒针,医生不肯,省委能做个决定,不让我继续受罪,好吗?”

    张敬怀摇了摇头:“别那么想,既来之,则安之。会好的,会好的……”

    “别安慰我了……”

    张敬怀又握了握张环友的手,告别出来。医生知道他目前是省委一把手,也跟在他身后,出了门,医生悄悄说:“张书记,张主任恐怕过不了这月底了,准备后事吧。”

    张敬怀问:“你们给家属说了吗?”

    医生说:“告诉了。”

    张敬怀已经不是第一次看望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病人了。每次都给他以强烈的刺激,总是想:哪一天会轮上我呀。如果我得了这种病,一定得设法安乐死。

    还有一点他很感谢张环友:那就是他刚刚从监狱放出来,他的“问题”还没有一个说法,正在走投无路时,到了省革委会,当时张环友不仅没有歧视他,对他反而很亲切,给他批了条子,补发了工资。张敬怀每每想起这一段事,就十分感动。

    张敬怀吩咐吉秘书:“回去你告诉办公厅,准备张主任的后事。”

    实际上,张环友的生命之油并没有熬到月底,而是张敬怀在看过他的第三天就去世了。

    过了一个星期,在安排次日张敬怀工作日程的时候,吉秘书问:“明天张环友书记的追悼会,你去不去?上午九点半。”

    本来“治丧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向遗体告别计划。可是在写“生平事迹”的时候,和家属发生了争执。家属一定要写上“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起草悼词的和治丧委员会的同志都不同意。原因是他在“红色政权”中当过“副主任”,虽然大清查时,没有清查出什么大问题,可是他也还是没有经得起考验,算不得“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不写上这一句,家属就不同意火化。争执了一天,问题拿到张敬怀那里。张敬怀说:“从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到如今半个多世纪了,还不算’坚贞‘?至于有点思想毛病,更是人人难免。’文革‘中的事,是老人家亲自领导,亲自发动的。张环友同志进’革‘,一不是他的本意,二他也没有迫害老干部……这就不错了。按家属意思写上吧。”

    张敬怀一锤定音,治丧委员会和家属的矛盾解决了。

    张敬怀想了想,让吉秘书铺开宣纸,写了一幅挽联:

    金戈铁马涤旧布新功标先贤榜

    治国修身是非成败留待后人评

    张敬怀嘱咐吉秘书:让治丧委员会挂在灵堂上,吉秘书问张敬怀:“您是否亲自参加追悼会?”

    “去去去,怎么能不去呢?”张敬怀肯定地说。

    “那……”吉秘书迟疑地说“各地市宣传部长会议也是明天开幕,张书记要致开幕词呢。环友书记的追悼会,张书记不是已经送去挽联和花圈了吗?”

    停了一下又补充说:“这话不该我说,张书记在省领导层,人际关系不太好,我估计去参加追悼会的人不会很多。”

    张敬怀说:“别人可以不去,我不能不去。”

    “宣传部长会议怎么办?”

    张敬怀想了想:“你打个电话,让宣传部长会议八点就开,我去讲几句话,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要大家讨论,不会超过半小时。讲过话,就去竹节岗。”

    竹节岗就是火葬场,那里前年新建了一座灵堂,可以容纳五百多人开追悼会。

    还建有存放骨灰的灵室。像中药铺似的,每个骨灰盒一个格。有一座灵堂是专门放革命领导干部骨灰的,谁放什么位置,是分科、处、部、省级别存放的。粉碎四人帮后,张敬怀参加过多次被迫害致死的老干部的追悼会。每次他都想,我死了后,可不住这里。生前分了一辈子“级别”,很多人为了级别闹得天翻地覆,死去活来,死后可不要再在这里“论级排辈”了。而且住在这里,是定“灵魂终身”的,再也提拔不了了。每次他都这样想一遍。

    次日,张敬怀在宣传部长会议上讲完了话,匆匆驱车赶往竹节岗。一路上,一辆一辆的小桥车向竹节岗开去,每辆车前,都系着一朵大白花,显然都是去竹节岗开追悼会的。到了竹节岗一看,并不像吉秘书估计的那样“参加的人不会太多”,还没有到开会时间,在灵堂外面就来了好几百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省里厅局一级领导。人们在灵堂外面熙熙攘攘,有说有笑,完全不像来开追悼会的样子。

    只听他们互相打招呼:“你怎么也来了?”

    “我怎么不来呀!治丧委员会把我列入’生前友好‘名单,我这个’生前友好‘还能不来呀!”

    张敬怀知道,说话这位是前省委的一个部长,和张环友有矛盾,张敬怀还和他们双方谈过话,调解过两人之间的关系。

    “你呢?人家张老头一贯对你’恩重如山‘……哈哈!”

    “得了吧。我来是……很多老战友难得见一面。咱们现在是’无车阶级‘。来这里是公家出车。组织上给一个大家见面的机会,为何不来?”

    “你对老张头儿也不能要求太苛。人家进了革委会,在对待老干部方面可没有执行那条极左路线……人无完人嘛!”

    “那倒是……”

    灵堂内奏起哀乐,有人招呼大家:“各位领导,现在追悼会开始,请进灵堂时,各自戴上一朵白花……”

    人们这才从说东道西中醒过腔来,拉下脸,显得悲痛的样子,进了灵堂。张敬怀在前面进去之后,大家依次进入灵堂。等大家都站好,原来省委办公厅的单主任,现在的单秘书长,宣读按照事前经过多次修改家属和治丧委员会都认可的“张环友同志生平事迹”。张敬怀注意到,在宣读中间,就有人小声互相耳语,只是因为有哀乐,他们声音又小,大家听不到罢了。又因为“生平事迹”是印在三页纸上的,封面还印有带黑框的张环友的遗像,宣读时根本不用听的。张敬怀在哀乐声中,低头走过摆满鲜花的张环友的遗体旁边,抬了抬眼,见化妆师把张环友的脸描得太红了。两腮凹进去,反而显得很难看。张敬怀突然想:人这一生,自己化妆的假面具,太多了。临死,应该留下个真面孔,再化妆一下,太不值得了。张敬怀急忙刹住自己的遐思,走过遗体,和站在旁边的家属一一握手,说了几句让他们“节哀”的话,就出了灵堂。

    吉秘书也随后出来了。吉秘书给他开了车门,张敬怀进了车,即风驰电掣地往市内开去。宣传部长会议正在进行小组讨论,张敬怀要去听听情况,将来他要做会议总结呢。

    一路上,吉秘书都想说说他对一次追悼会的感想。可是他见张敬怀低着头,没有说话的意思,便没有开口。

    张敬怀多次到这里参加去世老同志的追悼会,每次都有一些感想。今天的感想就更多一些。他从张环友得了癌症想起:特别是在他最后弥留之际,那种痛苦是常人难于想像的。可是医生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仍然无休无止地进行抡救,用高价购买痛苦。这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反人道主义”他想,如果自己得了这种病,一定要求安乐死。这时的生命,对于病人,除了痛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是如此。再说这写“生平事迹”,人的一生都摆在那里,还有什么可写的。俗语说:“批判会上没优点,追悼会上没缺点”,生平事迹尽写好话,人的一生听过不少好话,再在死后,念些自己听不见的好话,有什么意思呢?可是家属总是争呀争,写得再好,念那么一通,别说人们没有听,或者听不清,即使听了,也听清楚了,一出门就忘记了,更没有意思。再说,邀请那么多“生前友好”,一个人一生,得一知己就不容易了,哪有那么多“生前友好”?许多人之来,或者出于面子,或者借机会会朋友,有几个是真正来“悼念”的呢?。

    再说这骨灰盒,论资排辈放在那里干什么?别人他不知道,自己死后是不“住”在这里的。放在家里呢?自己和夫人、女儿感情不好,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她们肯定视作眼中钉。即使感情好的夫人,最孝顺的子女,放一年半载,也就改放在阴暗的床底下了。有什么意思?人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即使世界上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结果还不是一捧净土?这一方面,武则天是一个大政治家的风范,她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一切让后人评说,高明之极……

    张敬怀想来想去,这一套纯系陈规陋习,该破!自己有机会应当提前把“遗嘱”写好……

    张敬怀正继续想下去,吉秘书说:“张书记,到了。您出席哪个小组讨论?”

    张敬怀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造有上。能否使大型国有企业复苏,是关系到全省国民经济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他把林钢作为试点单位。只要在林钢改造中取得经验,就可以在全省推广。他把卜奎放在林钢,并让吉海岩当联络员,是因为二人能够体会和贯彻他的意图,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造中,他的许多有关设想,实行起来,有了这层关系,在实践中可以畅通无阻。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林钢的改造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改造过程中,简直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原来炼钢的平炉,全部被推倒,改为先进的转炉,并且引进了“连铸”设备,新建了堪称亚洲第一的一座高炉。轧钢方面,改造了一座大型厂,新建了一座薄板厂,引进了一套“连轧”设备。过去因质量不佳,卖不出去的钢材,现在不仅在国内成了抢手货,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因为裁减和合并机构,有三万多职工下岗,处级以上干部近千人失去了官职,在这方面曾经遇到过阻力。张敬怀给卜奎的定心丸是:天塌不下来。如果塌下来了,我替你顶着。卜奎在下这个决心时,也用了一句民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咬牙,“干”!不舍弃一些人的暂时利益,就救不活企业,大家会一起死亡!在环境方面,提出的口号是“工厂花园化”……

    这两年的日月,好像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像做梦一样,一觉醒来,什么都变了!

    林钢改造的成功,很快在省报上,在国家级的大报上,在新华社的电讯中,都反映出来了。在一段时期内,报道林钢的新闻、通讯、特写、人物专访,像电波喷洒的雪花,满天飞扬。你只看那标题,就可以感到林钢在全国的影响:

    《探索,改革,前进──林钢改造的经验之一》接着是之二,之三等,连续发表了八篇。

    《敢为天下先者胜──林钢人的超前胆识》

    《置之死地而后生──记林钢人事制度的改革》

    《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一个人──简谈林钢分配制度的改革》

    《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林钢是如何抓产品质量的

    《建在花园中的工厂,建在工厂中的花园》

    至于简短的新闻报道,三天两头都在报端、广播和电视中出现,例子不胜枚举。

    新闻记者不算,来参观的,学习“取经”的,考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国家领导人,到兄弟厂矿,越来越多。凡是来林钢的,都要求见见卜奎,请他亲自介绍经验,有的要求不高,只是见见面,握握手就行。普通参观者,可以由公关部接待,不大不小的领导,亲自接见吧,正常工作就无法进行;不亲自接待呢?又有失礼貌,闹得卜奎左右为难。

    后来,卜奎想了一个办法:凡是要听他亲自介绍经验的,他录了音。正式介绍经验之前,有一段说他如何忙,不能亲自接待,表示道歉之类的话,然后放他的讲话录音。客方索要时,还可送一盘录音带。

    张敬怀是常常来林钢的,但他一来就住在小招待所,从不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或向人谈什么林钢的经验。

    有一次,张敬怀到了林钢,听到卜奎给来客放录音带的事,有些生气,把他找到招待所,批评了他一顿:“你林钢有名了,在全国大大有名了。你可要过’出头关‘了。我听说你给来客放录音?”

    “我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卜奎为难地说。

    “你节省了时间,可是你丢掉了什么?起码失去谦虚和礼貌了吧?”

    “我也听到有些反映。”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谦虚谨慎。你怎么知道人家是来’取经‘的。你不能从来客中听听批评意见?不能向人家要点经验?”

    卜奎说:“我一定改。”

    张敬怀又补充说:“你现在很得意,一得意,就忘形,就骄傲,这就是失败的开始。人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在艰苦奋斗的时候,往往是从欢呼胜利的时候开始的。多少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个真理……”

    吉海岩给张敬怀当秘书,张敬怀是满意的。但也有两次受到了张敬怀的批评。

    第一次是一个老工人,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张敬怀住在招待所,跑来要求见张书记。吉海岩问他有什么事。这个老工人说:“我已经退休了。我儿子也下了岗,老伴又重病缠身……”

    吉秘书明白了,是要解决他儿子的工作问题。张书记那么多大事还管不过来呢,哪有时间管这些小事?便写了个条子,说:“你拿着这个条子,去找你们公司的人事处吧。”

    老工人说,他找过人事处了,没有解决问题,他听人说,张书记来了,只要他说一句话,准能解决问题。吉海岩怎么劝说,他还是坚决要见张书记。二人争执起来。后来张敬怀从室内走出来,把这个老工人领进自己的房间,整整谈了两个小时。

    张敬怀把老工人送走后,批评了吉秘书:“你怎么把一个老工人挡在门外?”

    “他就是找张书记解决他儿子的工作问题,反正这事还得到他们人事处解决……”

    “你怎么知道他来找我只能解决儿子的工作问题?难道我不能从他那里了解点情况?研究点问题?”

    “我考虑张书记要休息……”

    “你是好心,你让我多睡了会儿午觉,可让我失去了一个工人朋友……”

    吉秘书不语。

    张敬怀说:“以后,只要是工人来找我,一律不许挡驾。”

    这是张敬怀第一次对吉秘书发脾气。

    张敬怀对吉秘书发脾气,还有一次,也是因为对来客挡架,这次不是别人,却是冯怡。

    冯怡在卜奎调到林钢不久,也调到了林钢。卜奎把她分配到教育处。在卜奎的部下,张敬怀是放心的。可是,张敬怀总是想念她。连张敬怀自己也说不清楚,自从认识了冯怡之后,他常常感到,在别的场合,包括在自己家里,他都像是在演戏。可是只有在和冯怡在一起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换了一个人。他和冯怡可以随便交谈,可以讨论任何问题,他没有权力向她发指示,下命令,冯怡可以和他争论,年龄上有差别,可是没有上下级差别,两人都是作为普通朋友之间交往。

    他们可以大说大笑,不要顾及说错了话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也可以大叫大跳,不怕人家说他像个孩子。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觉得自在,快乐,自己是真正的“我”。

    小冯调到林钢不久,卜奎就派她到教育学院进修去了,时间是两年。这一安排,张敬怀是满意的,因为冯怡说过,她最大的愿望是学习。冯怡到学校后,也曾给他写过几封信,但写得都很简单,只是说“一切都好”等等。张敬怀来林钢多次,每次也都向卜奎问起过冯怡,卜奎也没有更多的消息告诉他。他多么想见冯怡一面,像在翠谷山庄那样,随便谈天说地呀!那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这天中午,张敬怀刚刚午休,来了一个女同志,看样子不到三十岁,没有向任何人打招呼,就闯进了招待所。而且大声喊:“张书记在哪里?”

    吉秘书赶忙迎出来:“同志,请你小声些。你找谁?”

    因为卜奎没有向吉秘书介绍过冯怡,所以他还不认识她。吉海岩细细打量这个女来访者,模样比较漂亮,但没有修饰,态度很随便,因为天气比较热,用一本刊物扇着风,对他这个秘书的态度,也不像其他来访者那样谦恭。

    吉海岩问:“你找张书记干什么?”

    “没有什么事,就是来看看他。”

    吉海岩想:张书记的正事还忙不过来呢,说:“没有事,你就不要来。”

    “来看看你们的张书记就不行呀?”

    “不行,就是来看张书记,也得事前约定。”吉秘书的态度很坚决。

    “那么,你给通报一声行不行,就说一个叫冯怡的,来看他。”

    吉海岩想了想说:“张书记正在休息,他的活动日程安排得很紧。你等着,我向张书记汇报,他同意见你,我再安排时间。”

    “用不着的,你先去通报一声嘛!”

    “不行。”

    “看样子,你是他的秘书,你们这些秘书呀……是一堵墙!”

    “你怎么可以这么说呀?”

    “就是这么回事!”

    “请你回去吧。”

    “我可以在这里等着。”

    “您最好还是先回去,张书记今天没有时间。”

    冯怡坚持说:“我给张书记送点东西总可以吧?”

    吉海岩还是不肯,冯怡几乎是含着眼泪求他:“你放心,张书记不会因为这事埋怨你的。”

    还是一百个“不行!”冯怡又提出个理由,说是:张书记托她买了些东西,她总该送给他吧?“

    “张书记是不随便收礼的,请你注意,这对张书记会有不良影响!”

    冯怡先是一愣,接着便有些激动:“我影响老张什么了?我怎么会影响老张?还’不良‘!”

    吉海岩还是第一次听人称张书记为“老张”,自知一时失言,不知道如何解释。

    这时,张敬怀从房间里走出来了,说:“小冯呀!来来来!”

    吉海岩不便再说什么,冯怡就跟张敬怀进了房间。

    张敬怀见冯怡眼泪汪汪的,问:“怎么回事。”

    冯怡微笑了一下说:“一粒灰尘迷了眼睛。”

    张敬怀说:“你别说了,我都听见了。”

    冯怡忙嘱咐:“要见你们这些高级领导,得首先通过秘书这一关,他是在把关,尽自己的责任,你可不要批评他呀!”

    张敬怀笑了:“你想得周到。”又问“你怎么回来了?毕业啦?”

    “还有半年,”冯怡说“这不是暑假嘛!我一听说你来了,就风风火火地跑来,碰运气……”

    “在学校怎么样?为什么不写信?偶然有信,也写得太简单。”

    “一切都好,没有什么可以多写的。在信上又不能谈天说地。”

    “那也该多写几句呀!”

    冯怡拿着提包,微笑着问张敬怀:“你猜我给你带了什么?”

    张敬怀说:“我猜不着,你打开看。”

    “我不,我就让你猜嘛!”

    “吃的。”

    “猜对了,什么吃的?”

    “不是肉包子吧?”

    冯怡哈哈大笑:“现在不是困难时期了,谁还送那玩意呀。况且你在这林钢招待所,什么好吃的没有呀?再猜。”

    “不猜了。你再卖关子,我就不要你的礼物了。敝人不接受贿赂!”

    “要是真的贿赂你,对不起,我也不敢送了。”说着打开一个纸盒,里面放着四五棵小胡萝卜。

    张敬怀说:“我以为是什么宝贝呢,原来是胡萝卜。靠这玩意儿,想托我办事呀,你也太小瞧我了。”

    冯怡一笑,“我看你是个植物盲,这是今年新下来的人参!”

    “人参可不敢要,如果是老山参,听说一支就得好几百元呢。”

    冯怡说:“老山参我可供不起。这新鲜园参,是四年生的人工栽培的园参,一个朋友送我的。据说这人参’火‘大。年轻人不敢吃。送给你吧。”

    “那就谢谢了。”

    冯怡一眼看见柜橱里有一只电热水杯,说:“我现在就给你熬一支,喝了汤,把人参当胡萝卜吃了就行。”说着把一支人参放进电热水杯,将插销插好。

    “我就更没法感谢了。”

    熬了一刻,水变成了淡茶色,冯怡给张敬怀倒在另一只瓷杯中,端给张敬怀,玩笑地说:“请老佛爷进参汤!”说着自己笑起来。张敬怀也开怀大笑。

    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吉秘书进来说:“两点半了。”吉秘书提醒张敬怀,林钢有一个技术革新展览会,开幕式,张书记要去讲话的。

    张敬怀问:“明天有什么安排?”

    吉秘书汇报了日程,张敬怀想了想:“没有什么要紧的。都往后推。”转身对冯怡“你明天来吧。”

    冯怡说:“那我就告辞了。明儿见。”说着走出了招待所。

    见冯怡走远了,张敬怀越想越生气,对吉海岩发起脾气来:“我告诉你几次了?凡是来找我的人,一律不许挡驾,为什么不听?”

    “她说她没有事……”

    “呵,老百姓没有事就不兴和领导谈谈天呀?”

    “如果是那样,门庭若市,您就没法工作了!”

    张敬怀不听他的辩解:“门庭若市好嘛!门庭若市说明老百姓来找你,是相信你!门庭若市比门可罗雀好。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得,还当秘书!”

    这是吉海岩因为有人来访第二次受到张书记批评。

    如果这事让卜奎遇着,他处理的方式,肯定比吉海岩周全。吉海岩和卜奎不同,他的个性和自尊心比较强。

    这天晚上,吉海岩来到张敬怀的房间,迟疑了半天,说:“我接受张书记的批评,看来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秘书。如果张书记同意的话,我辞职。”

    张敬怀先是一愣,一想,是因为下午小冯的事。是自己不对。他作为秘书,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如果真像自己说得那样,他就没有办法工作了。随即平心静气地说:“吉秘书呀,是我不对。这些日子,有许多事,让人烦恼。是我’迁怒‘了。孔子说,’不迁怒,不二过‘。我迁怒了,不再’二过‘了。你跟我一年多了吧。我对你很满意。我无故发一次火,你就辞职,乱弹琴!”说着自己笑了。

    吉海岩也笑了。这是张敬怀和吉海岩发生的一次最尖锐的矛盾,以后没有再发生过。

    张敬怀不仅反对形式主义,甚至反对很多形式。比如这过生日,无非是吃顿饭,喝盅酒,说些吉利话。到头来,我还是我。辛苦工作了一阵,付出得很多,而不会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他谓之“形式”。过生日是一种形式,所以他从来不过生日。

    张敬怀不过生日,夫人和女儿的生日是一定要过的。母亲替女儿办;女儿替母亲办,每年都办得红红火火的。

    改革开放这些年,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一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许多西方人的风俗习惯,也不请自来了。比如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难道科学技术发达,风俗习惯也先进吗?像过生日时,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接着是吹蜡烛,也逐渐普及起来。为什么我国春节之风俗,到了西方只在华人圈里流行,而西方这些节日,却在中国普及得这么快呢?有人说,这是“强文化现像”。像西方人过生日的“吹灯拔腊”,他就很不以为然。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吹灯拔蜡”是很坏和失败的同意语。为什么在过生日时要把生命之火吹灭呢?

    这几年,夫人和女儿过生日时,也“吹灯拔蜡”,由她们“吹”去,“拔”去,张敬怀不去管,也管不了。

    转瞬间,吉秘书给张敬怀当秘书有两年了。他刚刚“上任”时,卜秘书和他的个别谈话,就是张敬怀授意的。张敬怀让卜奎告诉吉海岩,是要他注意和艾荣搞好关系,否则得罪了老太太,那脸色就会让你这个秘书下不去。在夫人不高兴时,要有点“忍”性。

    吉秘书不像卜奎那样能“忍”,但遇到这类事,还是“忍”了。吉海岩当然知道,张敬怀夫妇的长期不和,责任在夫人方面。凡是他们夫妇吵起架来时,吉海岩按照卜奎的“策略”,“躲为上计”。夫人爱支使吉海岩干这干那的,这本来不是秘书的任务,可是为了工作,也碍于面子,吉海岩从来不推辞。比如,她有时托吉海岩去买点什么,吉海岩买回家后,把买的东西和剩下的零钱一起交给她。买的东西稍有瑕疵,为退换,可能要跑好几次路。拿回来的零钱,她也要数来数去,好像吉秘书会“贪污”似的。有一次,剩几枚找零的分币,吉海岩没有从口袋里掏干净,老太太数了几遍,说还差两分,吉海岩一掏口袋,果然又掏出两分,给了她,闹得这个秘书下不了台。这些他都“忍”了。

    吉海岩同情张敬怀,夫妻不和,长年分居,家庭不像个家庭,从这方面说,他常常做点调解工作,以减少张敬怀一些烦恼。

    下星期日是夫人艾荣的五十岁生日,吉秘书怕忘了,提前写在日历上。这天,他向张敬怀提醒,说:“下星期一是艾荣同志的生日,是个整数,按旧社会是’五十大寿‘,怎么办?”

    张敬怀不经意地从身上掏出来一百块钱,交给吉秘书:“你看着办吧。”

    “买件什么东西,夫人能够高兴?”吉秘书征求张敬怀的意见。

    “能买个官儿,她才高兴。”张敬怀冷冷地说。吉秘书也不再问了。结果是买了一条细毛围巾和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送给夫人时,说是张敬怀嘱咐他买的。

    夫人听了还不相信,说:“他还会想着我的生日?”

    吉秘书又和厨房大师傅商量,在艾荣生日那天,做了一桌丰盛宴席。摆好后,张敬怀也想借机缓和一下家庭矛盾,强颜欢笑地坐在夫人旁边。他们一家三口,加上汽车司机、厨房大师傅、小保姆,都坐好了。吉海岩主动当了主持人,说:“今天是艾荣同志的五十大寿,张书记,你说吧。”

    艾荣插了一句:“现在五十岁不算什么’大寿‘……”

    “张书记说吧。”吉海岩又补充一句。

    张敬怀举杯好像也很高兴:“祝我的好夫人和好战友健康长寿吧,大家干杯。”自己先站起来,大家也都站了起来。张敬怀还和夫人以及在座的人一一碰杯,大家也都干了杯。第二个站起来的是女儿胜美,她祝妈妈“永远健康”。她说了这祝词后,忽然想起来犯了文化大革命对林彪喊“永远健康”之忌,吉海岩赶忙插断说:“祝艾荣同志和胜美事业有成!”

    胜美办的那个“盘古工贸公司”兴旺发达。艾荣觉得,即使当个什么“处长”之类,挣百八块钱,已经没有意思了。如今“关系就是财富”,企业办得很红火,吉秘书这一句祝词,夫人很高兴,大家都干了杯。

    这时忽然张敬怀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吉海岩赶忙去接,一听声音,他就知道是冯怡来的电话。吉海岩忙说:“今天张书记太忙,改日你再约时间吧。”

    冯怡忙说:“你告诉老张,我下星期要出国留学,如果可能,我想见他一面。”

    吉海岩知道女人在这方面很敏感,说:“另约吧。”赶忙放下电话,回到座席。夫人问:“谁的电话?”

    吉海岩说:“打错了。”

    接着大家互相祝酒,张敬怀和夫人感谢吉秘书为他们这个家庭的热情工作,周到服务,也同时感谢厨房大师傅和保姆的服务。大家都捡叫人高兴的话,说了不少。

    女儿胜美见爸爸高兴,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呀,你的女儿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搞了我们这个大企业的。你的女儿,现在钱是够用了,但是我们的企业还得发展,还要挣更多的钱。你女儿不是为了花,而是想试试自己能量有多大,能干成多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还得发展。最近,一个华人富商,爱国华侨,要在我省办一个电子工厂,主要是生产电话机。市郊有一块地皮,约有十公顷。我们和市里也谈好了。华侨出八千万美金,我们出地皮和劳力。这个企业办成,每年可创两亿元的产值。这是改革开放的一件大事。要定盘子,需要省里审批。我们所有的申报材料,已经准备好了,到省委讨论时,你这个书记,不会对这个项目开红灯吧?……”

    张敬怀沉默了一刻,说:“开什么灯,得省委讨论,又不是我一个人能作主的事。”

    女儿忙说:“你是全省的一把手嘛,你的态度起决定作用呀。你女儿没有求过你,现在当着妈妈的面,又是妈妈五十岁生日,求你这一次。”

    张敬怀的面色有些难看:“我们不要在家里讨论这类属于省委决定的问题好不好?”

    张敬怀这个态度勾起了夫人的伤痛,说:“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能指望你给家里办点事。就说我吧:像别人,有我这样的革命经历……”

    张敬怀说:“你不要说了,你说过一百遍了。”

    “都是因为你!”夫人大叫。

    吉秘书想插话扭转局势,但张敬怀已经不耐烦了,说:“难道你嫁给我就是为了沾光吗?”

    艾荣也伤心地说:“你说这话,就没有良心了!当初在朝鲜战场上,不是我救了你……”

    两个人一吵嘴,她就拿出她是张敬怀的救命恩人这话数落他。确实在战场上她是背他下了火线。当初张敬怀之所以和她结婚,也有这种感恩成分在内,可是她老是说这话,张敬怀就受不了。这时,张敬怀突然冒出一句:“你背我下战场不错,你是卫生队的救护员嘛,这是你的职责,老把这话挂在嘴上,就没有意思了。”

    吉海岩赶忙园场:“今天不谈公事……”

    一时冷场了。张敬怀看了看表,说:“今天三平市不是要汇报吗?”

    吉海岩明白张敬怀想退席,说:“是是是。”

    “咱们走吧。”

    “你别走,别走,我还有话……咱们这么凑合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离婚吧。”这是她憋在心中多年的话,第一次说出来。

    “离就离!”张敬怀说。

    “离就离!”夫人说“你别以为离了你这个省委书记地球就不转了。”说着晕了过去,身子滑到桌子底下。大家赶忙把夫人送进医院。

    其实,有张敬怀和艾荣这样经历的人,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说的是气话,他们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婚的。他们想的是为了社会影响,为了组织观念,为了党性原则,又是这种生死战友关系,怎么可以离婚呢?感情不合?提出什么理由组织上都不会批准的。

    夫人在医院休息几天就好了,可是,张敬怀却因为疲劳过度,累倒了。医生建议张敬怀休息疗养一段,在单秘书长的安排下,又住进了翠谷山庄。

上一页 《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