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一闪灯花堕》->正文
第六章:感卿珍重报流莺

    腊月里连场大雪,清早街上少有人行,明珠府外却有一个穿着黑色大氅、不施粉黛的女子急急叩门。门房的问她姓名,她却也不作答,只低头垂泪,说求见相爷、夫人,有极重要的事禀报。

    门房的听她哭得可怜,又见她长得娇艳,举止端方,更兼黑色大氅底下露出身形竟似有孕的模样,知此事非比寻常,遂命小厮好生招呼着,自己径去府里禀报。

    恰好这日明珠不用上朝,偷得浮生半日闲,正在花园中带着孙子孙女踏雪赏梅,听说府外有位年轻女子求见,倒觉好奇,先问了句:“太太知道么?”待听说觉罗夫人刚吃了药睡下,没敢惊动,遂略想一想,难得地说一声“请入偏厅来见”,将孙子交给奶妈,自己踏琼践玉,穿过花园往偏厅里来。

    原来明珠明珠府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大门进来,依次有府门、仪门、正殿及东、西配殿,俱是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一路匾额俱御赐钦赏,专用以供奉皇上赏赐,并节庆时招呼达官贵戚使用,平时只着人打扫,却不常启用;东路主要是祠堂、佛堂、以及四进下人房,着令马夫、护院等在此居住,墙外是马厩;西路才是府中诸人日常起坐之地,正厅面阔五间,硬山顶前出廊,两旁各有耳房三间,配房五间,为明珠与觉罗夫人居住之上房;后宅正门悬额“钟灵所”,亦为

    康熙御笔亲题,正房面阔七间,前后出廊,后檐带抱厦五间,便是纳兰容若的院落,如今住着官夫人与颜氏等人;最后一进并不住人,是座二层楼,为女眷登高远眺之处,有时后园里放戏,女眷不愿意来回走的,也可在此遥看。

    如今明珠口中所谓偏厅,题额“退思厅”,位于西路垂花门里,距正房处不远,乃是三间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重檐的二层楼,与后院里仙楼遥遥相对,前后门对开,当中一扇“竹林七贤”的人物雕镂黄花梨木落地屏风隔断。明珠从后门进来,先向屏风眼里张了一张,只见一个女子披着件兜头盖脸的黑色鹤羽大氅,裹得严严实实地站在当地。

    那女子正是沈菀。原来她被那僧人苦竹强着共赴云雨,七月里竟然珠胎暗结。到了腊月,肚子一天天显山露水,寻思庙里再也住不下去,回清音阁更是个死,索性横下心,打了个破釜沉舟的主意。心意既定,便寻了个清晨,拜别了纳兰公子的牌位,雇了车马,直奔明珠府来。

    沈菀见了明珠,忙推去头上风兜,跪倒下来,哭道:“小女子叩见明相,请相爷收留。”

    明珠见她一身缟素,满脸泪痕,哭得梨花带雨一般,心下十分惊异,忙问道:“你且起来说话,慢慢告诉我,你是什么人?这是给谁戴孝?又做什么求我收留?”

    沈菀哭诉道:“小女子沈菀,原是清音阁的歌舞伶人,因仰慕纳兰公子的嘉仪,得垂宠眷,以致怀珠。只因无名无分,不敢擅造潭府,只得寄宿在双林禅院过活,一来为公子守灵全节,二则为保腹中孩儿,奈何如今身子笨重,在寺院久住不便,只得抱辱前来,求相爷开恩收留,只要容我生下公子的孩儿,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明珠闻言大惊道:“我儿向来不是眠花宿柳之辈,你却不可信口雌黄。”

    沈菀道:“小女子固然知道公子清正自持,便小女子虽在青楼,亦并非朝云暮雨之辈,实与公子为有折柳之缘,遂订梦梅之契。时为去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子召小女子赴渌水亭献舞,一夕欢会,缘订三生,老爷若是不信,只管问顾大人、朱大人便知。”

    明珠听她提到顾贞观、朱彝尊等人,知道这些风流才子专喜留连风月之地,又最爱与人做媒,倒有三分相信起来;又见这女子相貌娇美,言谈不俗,的确是个可人儿,若是儿子看中了她,也在情理之中,便又有五分相信;当下细细地问了她年纪籍贯,何时来京,在清音阁挂牌多久,家中还有何人,此前可曾来过明珠府,何时去的双林禅院等事,见她对答如流,若合符契,便又有了七八分信任。遂命下人先带她到偏厦休息,又请了太医来与她把脉,自己却往上房里来面谋于觉罗夫人。知道夫人正歇午觉,便不进来,只命丫环去请。

    原来觉罗氏素有失眠症,十分看重午间这半个时辰的小憩。家下人等闲不肯打扰,知道她一醒来就要发脾气的,也不骂人,也不说话,只是喜欢摔东西,不论贵贱,什么就手扔什么。今天摸到手的是睡前搂在怀里的絮了晾干茉莉花茶叶的软枕,虽然打不疼人,也把丫头黄莲吓了一跳,委委屈屈地禀报:“老爷请太太说话。”大丫头黄芩便赶紧去隔壁请奶妈子水大娘来服侍。

    觉罗氏蹙了眉,嘟嘟哝哝地道:“什么大不了的事,急成这样?”一边坐起来要镜子来照,略理了理鬓角,见并未散乱,又命丫环打水来洗脸。

    明珠坐在外间,见黄莲出来打水,便知他夫人醒了,遂自己撩帘子进来,陪笑道:“原不想惊动你,只是外面来了个女子,说是跟咱们冬郎有了孩子,求咱们收留。”将事情从头细细说了一遍。

    觉罗氏听了,也觉诧异,却只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半晌不说话。那水大娘是服侍惯了的,便看着夫人脸色,笑道:“论理没我说话的份儿。只是我奶了少爷这么大,最熟他的脾气性情,从来没听说结识过什么青楼女子,别是她同什么人怀下孩子,无力抚养,明仗着死无对证,诬陷给少爷的吧?”

    明珠也知道这水大娘好比夫人的传声筒,遂笑道:“所以我不好做主,要大家商量着拿个主意。况且这是女人家的事,不如我叫她来,夫人当面问准了再议。”

    觉罗氏正要说话,婆子走来说太医已经诊过了脉,问老爷有何话说。

    明珠忙起身出去,一盏茶时候仍旧回来,告诉他夫人说:“太医说脉息平稳,总有半年左右。依她说是五月里渌水亭诗宴后坐的胎,算起来如今该有七个月了,太医也说不准,说是开始三个月还容易诊得出来,过了五个月便难诊得清楚。如今依你看是怎样?或是叫她走,或是留她住下,也要给句准话才好。”

    觉罗氏一生为人最怕做主的,听了这话不禁迟疑起来,便又看着水大娘。然而这样大事,水大娘也不敢说话。觉罗氏又想一回,叹了口气道:“或者就先让她住下也没什么。即便扯谎,想骗咱们收留她,也不过略费些衣食银两罢了,好歹再过两三个月,孩子生下来,一切自有分晓。”

    明珠听了太医的话,心中这时候已有八九分相信,想到儿子早逝,居然一夜风流留下这么个遗腹子,也是天可怜见的一段孽缘,冥冥中未必不有什么运数使然,又听他夫人这样说,便道:“我也是这个意思,料她一个女人家,又重着身子,就有什么谋图,也翻不过天来。”又问要不要叫进来给夫人磕头。

    觉罗氏立时回绝道:“不要。我若受了她的头,倒像认了她一样。只当她是个客,随便安排在哪里先住下,横竖等孩子生出来再说吧。”

    明珠无可不可,遂抽身出来,吩咐管家将花园里渌水亭畔一溜三间穿山耳房,名作“通志堂”的收拾出来给沈菀暂住,同家人只说是顾贞观做媒,为公子纳的外室,又拨了两个丫环并一个婆子服侍,令阖家上下都只称她“沈姑娘”,对外则说是远房亲戚,因逢战乱,父母丈夫死绝了,故而前来投靠。一边又派人请了顾贞观来,缓缓说明缘故,并重托他为沈菀赎身。

    究竟顾贞观对这件事也做不得准。然而那日渌水亭之会,沈菀确是比他们更晚离开,或者同纳兰公子惺惺相惜,暗渡陈仓也未可知,况且沈菀如今弄成这样,除了明珠府也再无容身之处,难道由她飘零在外不成?也只得含糊应了,又往清音阁去开交。

    老鸨为了沈菀逃走的事几不曾急疯了,暗地里撒下网来到处打听,却再想不到她竟然躲进庙里去。忽然顾贞观上门来说要帮她赎身,便疑是他的手脚,抓住大闹起来,只说要人,不肯要钱。顾贞观被逼无奈,只得说沈菀已经xx瓜,且身怀六甲,回到清音阁也是无用的了。况且,这是明珠府里要的人,谁敢不与?

    老鸨听见,愈发大哭。连倚红也都疑惑起来,悄悄拉了顾贞观到一边问是不是他经的手,急得顾贞观赌咒发誓,说:“你明知道沈姑娘对容若老弟有情,我怎么会在老弟尸骨未寒之时,就染指他的女人?”

    他这样说着的时候,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随口将沈菀说成是容若的女人。来之前他对沈菀腹中的孩儿未必没有怀疑,然而经过老鸨和倚红这一闹,反倒坚定起来,当真以为沈菀与容若有了私情,倒觉得这身后遗珠事关重大,非要替亡友办得妥当不可。

    世上的事情通常都是这样,不论起初大家怎么样疑惑也好,一旦以假作真地接受了下来,就会觉得越来越真,从前的怀疑反都是可笑的了。

    觉罗夫人也是这样。她是头一个怀疑沈菀的,私心里觉得儿子不可能喜欢一个青楼女子,可是既安顿她住下来,家里平白多了一件差事归她管,倒觉得振作起来。儿子虽然死了,却留下一个遗腹子给她做孙子,尤其是这姑娘早不来晚不来,刚好赶在儿子的生祭刚刚过完就上门来,可不是天意么?

    因此先只说打发两个粗使丫头给沈菀使唤,及安排定了,到底不放心,又拨了一个自己的二等丫头黄豆子去园中与沈菀做伴,临晚,又命奶妈水大娘往通志堂走一趟,看看沈菀在做什么。

    水大娘问:“那我去了,又没差事,又没句话儿,可怎么说呢?”

    觉罗氏不耐烦:“就说恐丫头照应不到,故来看看这边缺什么,况且冬郎原是你带大的,通志堂又是冬郎读书的所在,哪一物放在哪一处,你都是熟的,就当提点她几句;再不然,就说来给新姨娘请安——可说的多着呢,你在府里这些年,怎么连句话儿都不会说了呢?”

    她这样责备嗔怪的时候,可也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顺口将沈菀唤作了“新姨娘”。

    “通志堂”最初叫作“花间草堂”,后来纳兰容若修书时改名,并随着《通志堂经解》一同流传于世。

    纳兰性德于

    康熙十年进学,十一年八月应顺天乡试,中举人。老师徐乾元恰为这年乡试副考官,对于弟子如此出类拔萃,自是得意非凡,一早对同侪许下大话:明年春天,来我家里吃樱桃吧。

    这是自唐朝时流传下来的规矩:每逢新科进士发榜,因为正值樱桃成熟,所以庆功宴上必然有一大盘饱满鲜艳的樱桃应景助兴,因此“及第宴”又称为“樱桃宴”。徐乾元说这话,自是指以纳兰的才华,金榜题名如同探囊取物,这一席樱桃宴是摆定了。

    然而次年三月,纳兰性德却以“寒疾”为由,根本没有参加殿试,唾手功名竟然擦肩而过。徐乾元自是失望,但是为了安慰弟子,他还是特意遣人用水晶缸盛着,送去了满满一缸红樱桃。

    家人回来说,明珠大人见了樱桃十分高兴,立刻命侍女擘桃去核,并浇以乳酪,然后分盛在水晶碗中,分赠各房夫人公子,还厚赏了徐府家人。徐乾元点头叹道:“‘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明珠大人果然风雅。”又问纳兰公子可好。家人摇头说,因为公子抱病避居,所以未能得见,但令人送出一张纸来,说着从袖中取出呈上。

    徐乾元接过来,只见薛涛笺上写着簪花格《临江仙·谢饷樱桃》: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

    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

    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徐乾元初读之下,只觉怆恻清越,然而再三读之,却觉惊诧莫名,越玩味就越觉得深不可言。这词是送给他的,感谢他的“饷樱之情”,然而词中典故历历,又分明与他无关。

    “绿叶成阴春尽也”,显然套的是杜牧“绿叶成阴子满枝”的句子,说的是心中佳人经年不见,已经嫁人生子;而“玉壶冰”的故事就更离谱,是说绝世佳人薛灵芸因被迫嫁与魏文帝曹丕为妃,一路哭泣,眼泪滴在玉唾壶里,竟至红泪冷凝,点滴成冰。“独卧文园方病渴”之句,是以陆放翁自比,连上“强拈红豆酬卿”,分明是喻意陆游对被拆散的发妻唐婉的相思之情。

    如此铺陈蕴藉,一味缠绵感伤,真的只是在说樱桃吗?

    徐乾元原本就对这个聪颖过人的弟子临试得疾觉得奇怪:怎么就会那么巧,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赶上三年大考的时候患了急病?而且得什么病不好,又偏偏是个怕传染须避居的劳什子“寒疾”?如今从这首词中看来,这个弟子的心中,必然藏着一件大悲哀,大痛事,远不是“寒疾”那么简单。

    两个月后,纳兰容若“病愈”,特地登门拜谢老师病中慰问之情,徐乾元未置一词,只是与纳兰谈诗、说史,并且第一次打开了家中的“传是楼”请他参观。

    这“传是楼”乃是徐家藏书处,藏书无数,皆为善籍孤本,平常人别说上楼参观,便是走近楼下望一眼也不可得。此前纳兰来徐府时,每每从楼下经过驻足,却始终不敢提出拜读之请。如今徐乾元竟然主动打开馆藏,请他上楼,真令纳兰又惊又喜,忘了自己“大病初愈”,提起袍角便“蹭蹭蹭”直迈上楼来。

    那日,纳兰向老师借阅了数册向往已久却遍寻不获的典籍回家苦读。接下来一连数月,纳兰每隔几天就来老师家还书借书,直至有一天,他向老师提出:天下读书人仰求经典而不可得阅者多矣,可否想过将这些藏书刻印传世,造福莘莘学子?

    这些书籍原是徐乾元家传至宝,每一册的搜求购藏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纳兰容若斗胆提议,原以为老师会发怒,却不料徐乾元不怒反喜,呵呵笑道:“我早有此心,就连朱竹垞(彝尊)、秦对岩(松龄)也都曾有过此议,只是工程浩大,我又杂务缠身,生性慵懒,所以就搁下了。你若有心有力,此楼便对你永远打开,若用时,只管来取便是。”

    纳兰喜出望外,当即回家向父亲禀明心愿。明珠其时已擢升武英殿大学士,虽知此事费金不菲,却是一件传世邀名的大事。遂略做沉吟,便即应允。于是,纳兰出资出力,自早至晚,只在通志堂里用功,亲自校订编修,广置笔墨,召募刻工,监制雕印。而朱彝尊听闻,也特地打开自家“曝书亭”所藏,供纳兰参阅雕印,并亲自撰写多篇序言。群策群力,费时三年,到底汇成《通志堂经解》全编。

    沈菀站在通志堂前,那心情正跟当年纳兰容若第一次踏进传是楼一样,因为过分惊喜,反而迟迟不敢举步。方才她跟了丫鬟婆子来至后花园,第一眼望见渌水亭时,简直有种再世为人的感觉。还是这个渌水亭啊,半年前她正是在这里为公子献舞,如今重来,竟然物是人非,两番天地了。

    通志堂就在荷花池畔,太湖石堆的假山下,与渌水亭紧邻,中有爬山廊相通,从前顾贞观、吴兆蹇等人来园中与纳兰吟诗做对时,便常常在此雅聚,如今也还散放着许多诗稿书卷不及收起。裁作不同尺寸的澄心堂纸和薛涛笺随意地堆叠着,松花江石的暖砚触手生温,就仿佛主人刚刚还在,走出未远。

    沈菀见了,又是喜欢又是心酸,眼泪早扑簌簌滚落下来,忙命婆子不必收拾,顾不得解衣休息,打量住处,只如获至宝般将那些诗画字帖一张张翻看。因见其中有幅女子肖像,临风飘举,巧笑嫣然,便像要从画中走出来一般,旁边题着李商隐的两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不禁拿起细看。

    起初只当是卢夫人,待细细揣摩,却又不是,因画中人看起来只有十来岁模样,是未出阁女孩儿家的打扮。年龄虽幼,却是星眸皓齿,眉目疏朗,那种英气和媚气,几乎是破纸而来的。

    水大娘来时,正见着沈菀对着这幅画出神,彼此见了礼,便搭讪道:“这是咱们表小姐,如今进了宫,封作惠妃娘娘了。”

    沈菀心中一动,忙问:“表小姐从前同公子很要好吗?”

    水大娘笑道:“小孩子家,一块儿长大,又没别的伴儿,自然是要好的。虽然表小姐比冬哥儿大两岁,然而冬哥儿最知尽让的,就偶尔拌嘴斗气,也都是冬哥儿先服软儿。”

    沈菀又问:“表小姐常来明珠府吗?”

    水大娘道:“岂止常来,表小姐入宫前一直就是住在这里的,由咱们老爷一手带大,自己的家倒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去住几日。都说老爷对表小姐比对自己亲生儿子都好,那么疼冬哥儿,也不过是请先生来教导,表小姐的功课倒是老爷亲自过问的。”

    沈菀益发上心:“那又是为什么?”

    水大娘道:“谁知道呢?说是女孩儿请先生不方便,要亲自教。其实女孩儿家,略认得几个字就是了,哪有多么多功课?一直教到十六岁,临近大选才送她回自己家里。”

    沈菀心里又是一动,隐隐觉得好像掌握了一件极重要的秘密,却一时理不清,故意又问:“表小姐比公子大两岁,又是老爷亲自教导的,这么说,学问岂不是比公子还好?”

    水大娘笑道:“那倒未必,咱们冬哥儿文武全才,古今无双,哪是表小姐一个姑娘家比得了的?若是比弹琴绣花,表小姐自然是好的,正经学问,可还差着老大一截儿呢。不过有一条,据老爷说,表小姐的医术比冬哥儿是高明的,不枉了名字里有个‘药’字。”

    沈菀愈发惊异,再细看那诗句,果然见上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的最后一个“药”字,与下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第一个“碧”字上各缺着一笔,心上忽地一跳,已经猜到了大半,忙笑道:“我想起来了,表小姐的芳讳可是叫作碧药的?”

    水大娘将手一拍,笑道:“可不就是碧药!原来你也知道,是少爷同你说的?”

    沈菀满心里只觉有种说不出来的凄凉惶惑,却强抑紧张,故意淡淡地道:“公子闲谈时提过一两回,并未详说,所以我一下子没想起来。原来碧药姑娘就是表小姐,已经做娘娘了。可还记得是什么时候进的宫?”

    水大娘见她连碧药小姐也知道,只当她与公子亲密,无话不谈,心下更无猜疑,遂道:“是

    康熙八年,皇上亲政后第一次大选,咱们表小姐送去,一下子就给选上了。第二年就生了位皇子,可惜没养住;幸好娘娘争气,隔年又生了一胎,还是位哥儿,老爷还为此在府里大摆宴席呢。十六年皇上册立新皇后的时候,咱们娘娘也册了惠嫔,四年前又晋了惠妃。”

    注一:

    叶赫那拉,亦作叶赫纳喇,世所闻名的慈禧,也是这一族的后裔。查《中国历代后妃大观》中,清朝历代皇帝嫔妃中皆有“纳喇氏”,本文中之纳兰碧药,原型来自康熙帝惠妃娘娘:

    “纳喇氏,郎中索尔和的女儿,生年不详,清圣祖玄烨的妃子。纳喇氏初入宫,立为庶妃。1670年(清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早殇,时纳剌氏年约18岁。1672年,生皇五子胤禵,因康熙帝的前四子已死,胤禵称为皇长子。但由于纳喇氏为庶妃,不得立为太子。胤禵一心想夺嫡,被康熙帝识破,囚禁于宫中,至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死,时年63岁。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册立纳喇氏为惠嫔。1682年初(清康熙二年年底),进为惠妃。1732年(清雍正十年)死,时年约80岁。”

    《永宪录》中载,,惠妃叶赫纳喇氏是明珠的妹妹,纳兰性德的姑母。但今人已考证出,这是错误的。据前文,惠妃乃索尔和之女,而索尔和又为德尔格勒之子。与明珠之父尼雅哈为兄弟,同为金台石之子。故而,惠妃与纳兰容若应为从姐弟。

    注二:

    《圣祖实录》载: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三月,明珠升内务府总管。

    注三:

    关于《通志堂经解》,由于乾隆皇帝对这部书署名“纳兰成德校订”存有异议,故成三百年悬案。

    乾隆五十年五月二十九日颁布上谕曰:“朕阅成德所作序文,系康熙十二年,计其时成德年方幼穉,何以即能淹通经术?向时即闻徐乾学有代成德刊刻《通志堂经解》之事,兹令军机大臣详查成德出身本末,乃知成德于康熙十一年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徐乾学系壬子科顺天乡试副考官,成德由其取中。夫明珠在康熙年间,柄用有年,势焰熏灼,招致一时名流,如徐乾学等互相交结,植党营私。是以伊子成德年未弱冠,即夤缘得取科名,自由关节,乃刊刻《通志堂经解》,以见其学问渊博。古称皓首穷经,虽在通儒,非义理精熟毕生讲贯者,尚不能覃心阐扬,发明先儒之精蕴。而成德以幼年薄植,即能广收博采,集经学之大成,有是理乎?”

    首先,这里面乾隆对纳兰成德的年龄理解是有错误的,因为康熙十二年时,容若已经十九岁,而非十六岁,可见大臣做事之马虎。乾隆连纳兰的年龄也查考不清,就断言此书为徐乾元捉刀,未免自大。

    纳兰成德对于《通志堂经解》的作用,此前已有多位学者考据查证,认为纳兰至少是该书的倡导者、资助者、参与者,书中注明“纳兰成德校订”,毫不为过。

上一页 《一闪灯花堕》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