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正文 |
第十讲 典章文物 精神力量——玉器收藏 |
玉的标准是什么,古人已经做了总结了,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是玉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这个标准一直影响到今天。什么叫仁、义、智、勇、洁?怎么去理解呢?感觉比较抽象。那么,玉具象的一面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玉的最表象的东西,第一个就是颜色。古人对玉的颜色的记载比较多了,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白色。今天想起来,玉好象没有这些颜色。谁看到过红色的玉、蓝色的玉?其实古人所指可能跟今天有所不同,当时对玉的概念比较宽泛。比如古人说的"红玉"可能是红玛瑙,"绿玉"可能是绿松石,"蓝玉"可能是青金石。今天说玉的颜色,相对来说都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首推白玉、青玉、黄玉,包括青白玉,就是青色和白色之间;再就是碧玉、墨玉;还有花玉,也就是一块玉上有多种颜色。 罐子玉就是用玻璃仿制的玉,它是在罐子里搁上药烧成的。玻璃的熔点不是很高,比金属容易熔化,我印象中烧蜂窝煤的炉子都可能把玻璃烧化。所谓"罐子玉",就是玻璃在罐子里仿烧成玉的模样。曹昭说:无气眼有,与真玉非常像。但玻璃有一个问题,它有气泡,人家能看出来它不是玉。玉里面哪儿有气泡啊?所以,罐子玉比真玉还是略次一等。这是明初关于玻璃仿玉详尽的记载。 清代也大量用白玻璃仿制玉器。所谓"白玻璃",指不透明、白颜色的玻璃。用白玻璃仿制的假玉,特别像俄罗斯玉。换句话说,俄罗斯玉就特别像玻璃仿的玉。 玉的书籍 关于玉的书,历史上出版的并不多。虽然玉文化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但我们对玉的研究却非常弱,都是人与人之间口头传授。关于玉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道听途说,可能听张三的是一个说法,听李四的是另一个说法。其实,今天依然如此,我们对玉的研究远远不够。 那么,从宋代到清代,配有图的关于玉的书,大概只有四部。 第一部是北宋年间出版的吕大临的《考古图》。《考古图》我讲过多次,它有十卷,其中有一卷是谈玉器。 第二部是元代至正元年的《古玉图》,原来是个手卷,到了明代以后被刊行成书。手卷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极特殊的装裱方式,也是一种欣赏字画的方式。它是一个长轴,打开一点一点看。过去文人将它铺在黄花梨案子上,坐在圈椅上欣赏,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出版过这样一本书,特别有意思。这部书叫《古玉图谱》,有一百卷,非常浩繁,但它被公认是一部假书。作者声称书里收录的都是宋孝宗的藏品,都是宋代的玉器。出版这部假书的人叫江春,他自己写了序,并出钱把这部书刊行了。 我们知道,盛世一定要修典,乾隆时期编纂的最重要的典籍就是《四库全书》。当时《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是纪晓岚,他也看到这部书了。但纪晓岚多牛啊,翻了三页,就把这书给扔出来了,定为伪作,书里的玉器都是假的。这《古玉图谱》就未能被收入《四库全书》。那么,乾隆年间就被宣布为此书为伪作,到了民国以后又被人重新刊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图多。当时大家也分不清楚真假,出版商为了蝇头小利把它出版了。不仅重新出版,还配了彩图。晚清的印刷业开始发达,可以配彩图了,于是这部伪书配了彩图又出了一遍,害人不浅。 大部分人开始收藏的时候,都容易对知识一知半解,所以这种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的书就特别受欢迎。今天也是这样。我每次去机场,在机场售书的架子上都能发现大量这种书,我称之为伪书,它有书号,不是盗版书,但书里的学问一看就不真。书倒是印得很精美,可里面的东西全是假的,可惜了那印刷和纸张。所以,我们买书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甄别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什么样的书是伪书。当你要靠书去学习的时候,如果书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那你所受的伤害就特别大。 第四部书非常重要,叫《古玉图考》,分上下卷,作者是著名学者吴大澂,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刊行。《古玉图考》在玉器研究界影响最大,书里面有大量考证。我讲过很多次,我们了解历史,在文物与文献的比较当中,证据力最强的首先是文物,它是历史的证据;文献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刚才说的这四本书都是带图的,非常难得。据说今天进入读图时代,年轻人无图不看书,就不爱看全是字的书。我看书呢,反而不爱看图太多的书,觉得特别干扰视线。但中国历史上带图的书非常少,当时要想把图清清楚楚地印在上面非常困难。过去为什么有拓片啊?就是因为缺图。历史上好的玉器书都要有拓片,拓得清清楚楚,让你看到它的纹饰。 周密鉴定 通过这些书,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几次作伪。首先是宋代。宋代作伪首推青铜,其次就是玉器。 宋代有一个学者叫周密,他写过一本《云烟过眼录》,上面有这么一段记载:"刘浙漕伯益所藏苍玉符,长可一尺阔三寸,厚以半寸许。两傍作双螭,中碾七篆字云:玄孙似文治水圣。彼以为禹治水符甚珍之。余则以为伪物也……且三代当作钟鼎文乃作小篆,刻亦不工,不足奇也。"说的是个故事:有个人叫刘伯益,他藏了一个苍玉符。苍就是黑,一块黑色的玉符,长一尺,阔三寸,厚度大约有半寸。雕了两条螭龙趴在上面,中间刻着七个字"玄孙似文治水圣"。当时大家都知道历史有个传说:大禹治水有功,获赐玉符。有人就据此记载作伪,做了一块黑色玉符。南宋文人刘伯益非常天真,他相信传说,认为自己获得了一块夏朝古玉,大禹当年的治水符,说白了就是大禹当年的奖状,不得了的一件东西。 周密是个学者,他一看这块玉,就说这是作伪的,而且都是没边儿的作伪,太简单了。为什么这样说呢?玉上刻的七个字是小篆,秦代以后才出现。夏朝还是钟鼎文呢,没见过小篆,更甭说刻在上面。 我们今天管这叫杜撰文物。我千百次看过这种杜撰文物,都不是有本所依。作伪第一是有本所依,要依照历史,依照真实。那么现在很多人就想:我依照的东西都是书上的,一翻书书上有,你就知道我这是假的了。那这么着,我自个儿杜撰一个,你就查不到了。 我多次讲过,历史是有局限的,问题是应该知道局限的这条线划在哪儿。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只有历史学家、专业的学者知道历史上都是有一条一条的界限,这些界限不可逾越。比如周密就知道,小篆这条界限不可逾越,那是秦以后的事,夏代根本不可能出现。今天还有大量作伪的人,跟宋朝做大禹玉符的人都是一个路子,不清楚历史的局限,臆造文物。 作伪的成本 有一次我去一个很大的老板那儿,他给我出示了自己收藏的各种古玉,全部是臆造文物。我跟他说,他不相信。他说:"这些东西很便宜就到我手了,作这样的伪成本很高。花这么大成本,有何必要?"。他老问我有何必要,我就觉得太有必要了,你花钱买了,就是他的必要。 便宜可能有两个理由。第一,这个老板反复讲成本问题,他认为低于成本的事儿是不干的。这点从商业角度上讲没错,低于成本的事肯定不能干。作伪的人也不可能花三万块钱的成本,做出个东西,一万块钱卖掉,这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我们认为他的成本是三万块钱,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自己的劳动就不计成本,自己作伪的时候,工钱是零。玉的材料可能也比你想象的便宜,这是你成本上的一个判断误差。 第二,就是可能真的低于成本出售。我见过很多,不光是玉器,包括瓷器、家具等等,都可能低于成本卖给你。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的人一次做的多,比如同时做了五个,平均一个是一千块钱的成本。他第一个就卖了五千块钱,等于成本全回来了。那他下面完全可以低于成本卖另外四个,这一点儿都不新鲜。所以很多人跟我说:"不可能是假的,怎么会那么便宜卖给我?"为什么便宜?就是因为他卖的全是赚的,前面早把本钱赚回来了。到农贸市场买过菜吧?最后扒堆的都不计成本。 玉的沁色 玉器作伪的方法比较多,第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致残。给你一个非常完整的玉,你老不相信,做好了以后敲下去一块再给你,你可能就相信了。 第二个常见的方法是做沁。玩玉的人都讲究沁,过去说血沁、尸沁、土沁,各种沁。埋在土底下沁进去的。所谓血沁和尸沁都是因为玉器有时候挨着人身子,古人认为吸收了人的血气,所以它的颜色就不一样了。直到今天很多人很喜欢有变化的玉,而有的玉沁确实非常漂亮。 沁是可以做进去的。我们记住这一点:凡是自然形成的东西,人为一定能做。不仅仅是玉器,家具和其它工艺品做旧都一样。比如过去说石头,年头长了会有风化现象。这一千多年的风化,做不出来吧?今天很容易,用造船厂的除锈机,喷砂的机器做。工人拿着喷砂的机器喷那石头,一边呼呼地喷,一边说:"喷一小时可就到明朝了,再过一小时就到唐朝了,你要哪个朝代赶紧说,过了可就回不来了!"看着很简单,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但是人为的形成可能跟自然的形成中有一种微妙的差异,这需要你慢慢地去体会了。 玉做沁的方法很多,我只能简单地说,不想说得太复杂,砸了别人的饭碗。 五花八门的作伪 良渚玉器是作伪者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喜欢的人多。良渚最多的是"鸡骨白"玉器,最简单的作伪方法就是用火烧。什么东西也经不住火烧,玉一烧就成鸡骨白了。但烧大发了,玉就变得很脆,一掰就折。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羊玉、狗玉。怎么做呢?很不人道。作伪的人把羊或狗的后腿拉开一个口,把玉缝进去,搁上一两年。这期间羊别被狼吃了就行。最后把玉再从动物的后腿里弄出来,它里头就含有血沁了。 还有一种叫风玉,把玉在高温下煮,煮后拿出来往雪地里一搁,风一刺,玉上面就有细如毛发的裂痕,看上去像是年头很久。再比如过去我听老师傅讲:油炸鬼,把玉下油锅炸。再有就是更下作的手段,比如把玉扔到粪坑里等等,五花八门,你能想起来的,他全能想起来。作伪的方法很多,我们怎么去辨识它呢?我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教给大家怎么辨识。如果你想学这门知识,就要自己慢慢琢磨,慢慢比较。如果你不想学,听听就拉倒了。谁把古玉拿到你手上,你上来说:油炸鬼吧?先吓唬他一下。 改造 玉器作伪还有一个手段:改造。首先是大改小。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地上摔掉一块,找着还能粘上。找不着怎么办呢?干脆大改小。对于大改小的玉器,一般来说,要注意它的纹饰,注意它的基本的制式。你要对古代玉器有所了解,就可以看出不对劲儿。第二,添字。一块玉本来是素器,素的没有带字的值钱啊!就往上添字,添各种想象的词。添字往往会在中国书法的演变、文字的历史、文字的内容上露出破绽。第三,增加纹饰。一看素璧不好看,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磨个西番莲。这下磨坏了,西番莲是明清以后的纹饰。怎么磨上去也是谷纹璧、卧蚕纹,你得磨出当年的纹饰。因为素器不如带纹饰的值钱嘛,所以在商业上,很多人会用此欺世。再有就是加深纹饰,历史上有纹饰模糊了,不清楚了,工人按照它的路子给加深一点,这个非常难分辨的。因为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一点。 提油 今天的作伪手段相对以上这些,又增加了一些过去古人没有的化学方法。我见过作伪的人家里跟化工厂似的,都是各种试剂。再有就是高压,自从有了压力锅以后,我们就知道高压确实。平时炖鸡得一钟头,高压锅20分钟鸡就烂了。在高压下,可以很容易作伪。比如颜色可以很快地吃进玉里面。 我们常在玉器界听到一个词叫"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玉皮色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说非常强烈。玉皮色有黑、褐、红、黄等等。对皮色的追求,历史上是一段一段的。比如乾隆早期,社会不追求皮色;到乾隆晚期,开始追求皮色。今天的收藏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都追求白玉;进入2000年以后,大家开始知道这个皮色的优美。开始追求皮色。玉器中讲究保留局部的皮色,提油呢,就是要增加这个颜色。也有的玉本身有一小块皮色,作伪者把这块颜色增大,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旁门左道 辨伪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不要求每个人都学会。但我碰见很多人都是旁门左道。比如很早以前,我碰见过一个台湾人,他酷爱玉器,每回买完玉器以后直接就奔宾馆,拉了我来看。有一次我跟他一块儿进的屋。一进屋他就烧开水,我说:你干嘛呢?他说:"我鉴定我这块玉。"他把水烧开以后就把这块玉搁在玻璃杯里了,开水"哗"一浇,把我吓一跳。然后他说:"搁一会儿,捞出来,拿牙咬一咬,如果能咬动了,这就是真的。"我就不相信,他完全是一种感觉,我说:"这个怎么咬得动呢?"他说:"你一咬你就知道,它是有感觉的。"这全是旁门左道。 还有人把玉拿出来,在绸布上使劲儿搓,搓完了用鼻子闻。这都不属于一种专业的技巧,完全是一种感觉。这些招有用没用呢?在某种心理暗示下,对鉴定可能有用。比如你在那一通搓,卖的人在旁边说"你别这样,再这样我就不卖给你了。"那他心理肯定知道真假,心虚了。你可能用这个事吓唬他是可能的,但这不是鉴定必须学的方法。 全篇总结 中华民族是对玉器充满了敬意的一个民族,历史上玉器延续不断,就证明了我们民族这一心理,我们敬重它。第一是在精神上。古人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一块美石,不管是攥在手里,还是打一个眼戴在身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第二是在道德上,把玉上升了一个高度。我们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深入人心,千古不变,到今天也是这个标准。成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是人的品格,最高等级的品格。 中国的玉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文人苦心孤诣,工匠穷极工巧。文人把自己的想法做到头,工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头,使玉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摆脱了物质的属性,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 所以, 古人谆谆告诫: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
|
书坊首页 |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