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官规则》->正文
第五章 缩头、收臀、摆尾 第4节 夹尾升官

    历来官场都有"夹着尾巴做人"的说法。其中涵盖的为官法则就是:其一,缩头做低调状,就会少受他人攻击;其二,狗的收臀其实是为了进攻,"退可守进可攻",也就是藏而不露;其三,摆尾是要讨上司的喜欢。这个为官法则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并不是每个官场上小人物都能做到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小人物一进入官位,一得到上司的赏识就洋洋得意,最后不仅是官位不保,还丢掉性命。然而古代官场也有真正把这个法则运用到得心应手的地步的人,他就是唐朝的官员马周。

    唐朝初年,马周最开始只是一个中朗将的食客,食客说白了就是寄在一个官员家混饭吃的,最后却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提拔。他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等官职,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官到中书令,前后不过15年。在马周48岁的生命中,有20年始终在唐太宗身边,没有任过地方官,没有受过处分,可谓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他的提拔之快、官位之显赫、宦途之平坦,在唐初官场中是不多见的。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马周深深领悟官场之术,至死都袭用"夹尾式"的做官法。

    马周于公元601年生于山东清河。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得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像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小城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像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官职也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公元632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地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

    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便高兴地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地和马周谈起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得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李世民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唐太宗对他十分看重,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经历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唐朝初年,士大夫不乐仕进,造成唐政府官员不足。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官员仅643名。唐政权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就为马周步入政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马周是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初次见到唐太宗的,在当时皇帝令全国举贤的情况下,马周的出现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有了好的机遇,又遇上了慧眼识俊才的唐太宗李世民,马周才得以进入仕途。凭着自己的才华得到唐太宗赏识,马周并没自得自满。一进入宫中后,马周就开始实行"缩头、收臀、摆尾"的夹尾式做官法了。这完全和同样受到唐太宗赏识的魏徵的高调不一样。

    马周在为官上完全是个聪明人,他在进谏时比较讲究艺术,不像魏徵那样直来直去。例如贞观六年的一次上疏,他反对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但他不直接说你就知道跑去图凉快,政事交给皇太子,份内工作不好好干,太不像话了,而是以"孝"的名义来劝阻李世民,"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宣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请李世民立即颁布回朝之期,"以解众惑"。他要求李世民尽孝,李世民总不能因为这个而处罚他吧,所以只能是一点脾气没有,"深纳之"。

    马周的聪明还表现在他对李世民心思的揣摩上。在《新唐书》上记载,马周的一些奏章,其中有一扁主旨就要唐太宗孝敬太上皇。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又用近乎逼宫的手段,从父亲手中取得帝位。怎样处理好父子的关系,以免遭到时人谴责,这是当时李世民非常闹心的事。马周从这些看似小事上下手,解皇上的忧,从而取得李世民的喜欢,足见马周的政治眼光。我们常说摇尾不一定摇多高,而是要合适,如何在上司面前摇得恰当,就是要懂上司的心。我们再从另一个事例中来看马周的摇尾之法。时至李世民征辽东,下旨命马周等人辅佐皇太子李治,留在定州监察国事。等到李世民征辽归来,李治安排留在定州的平日很得父皇恩宠的嫔妃在李世民要经过的地方迎接。李世民自然非常高兴,问李治怎么想起来这么做,李治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李世民道:"这个山东人总能窥知我的心意。"

    如果说马周那些治国的策略属于大智慧,那么这些也许只能算是小聪明,但正是这种小聪明润滑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所以李世民对他始终很好。贞观十二年(639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要调到中书省去办公。李世民对左右的侍臣说:"我一会儿见不到马周就想他。(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他对马周的评价非常高。贞观十八年,李世民曾品评朝中重臣,他这样评价马周:"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李世民还用飞白书题写了十六个大字"鸾凤冲霄,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赐予马周,足见对其倚重之深。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马周官能升得这么快,并深得当朝皇上如此倚重,除了马周确有才能外,同时更显他在为官上的过人之处。而这过人之处,也就是低调的"夹尾式"做官法。这种为官法,马周即使到了病终还不忘。

    马周患有消渴病,即糖尿病,这在医学昌明的今天,依然是不治之症。在他那个时代,当然更是无药可救。马周这个病,估计很早就得上了,大约在贞观十二年前后。岑文本曾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个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跟苏秦、张仪、终军、贾谊等有得一比,但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我不懂医,不知道这"鸢肩火色"是不是糖尿病或其并发症的症状。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正月,"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上亲为调药,使太子临问。"但终于治不好,几天后,马周去世。

    马周在病重前,命家人把自己这十几年来给皇帝上的奏章取来,亲手烧掉,并说:"管仲和晏子因显露国君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人!(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不为也!)"

    他这样为李世民考虑,李世民自然感他的情。马周死后,李世民非常悲痛,对他十分思念,一度曾准备借助道术来求得相见。李世民晚年诸事不顺,儿子和弟弟谋反,像高阳这样的女儿又不听话,出征辽东又失利了,身体又不好,心中苦闷可想而知,一定十分希望有一个懂得他心思又足够智慧的人陪他说说话。马周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与马周不同,在他之前五年去世的魏徵曾把自己多年来写给皇帝的谏辞抄录了一份,拿给起居郎褚遂良看,引得李世民很不高兴。因此,有不少人据此认为,马周在这一点上比魏徵要高明得多。

上一页 《官规则》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