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官规则》->正文
第五章 缩头、收臀、摆尾 第1节 缩头装糊涂

    "缩头、收臀、摆尾"是封建官场中的小人物参悟透彻的夹尾式做官法。其一:缩头做低调状,就会少受他人攻击;其二:狗的收臀其实是为了进攻,"退可守进可攻",也就是藏而不露;其三:摆尾是要讨上司的喜欢。

    在上级面前要装糊涂、装孙子,这是官场上的"潜规则",也是官场小人物必用的小智慧。升官保官不是看谁有德才,而是看谁擅长"装糊涂"、"装孙子"。

    要想在官场上混,一定要有很好的"装功"——该装正经的时候装正经,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该装傻子的时候就装傻子。比如上司找你谈话,他说的明明是套话,你也要装出心悦诚服、有所领悟的样子,如果你不会装,流露出了不以为然的态度,那你就不会有好果子吃。

    曹操被讥讽为奸雄,但却是一位求贤若渴的人。这从他的诗中可以想见。"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自屈原起,古人常以香草美人自比,借相思倾吐对明主的渴慕。曹操反过来为贤才"沉吟",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即使这样,他也容不下才子孔融。曹操破袁氏兄弟后,曹丕将袁熙妻甄氏据为己有。孔融就说,当初武王伐纣,一定是把妲己赏了周公。曹操中了圈套,问典出何处,孔融悠悠地回答:根据现在的事推想古人,大概是这样的!曹操对他这种冷嘲热讽有些愤恨。

    后来,曹操以亡国之源头为理由禁酒,孔融不是据理力争,而是再次冷嘲热讽。他讽刺道:既如此,那么红颜祸水,褒姒、妲己也曾亡过国,那么不如把婚姻也禁掉算啦。当时天下未定,饮酒误事很令曹操头疼。孔融一再讥讽,只图痛快,最终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像这样被迫害得人还有很多,比如杨修、曹植,自命清高,智慧过人,其实并不懂得为官之道,性命尚且不能自保,还谈什么雄才大略?不过是历史的一个笑料。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然曹操待之上宾。火烧赤壁时,庞统献连环计,欲下船身退之时,被徐庶说破。庞统大惊,言说江东百姓能否幸免全在此计。徐庶无意道破此计,但是火烧赤壁之时,只求一个全身而退之计。于是,庞统如此如此,教徐庶远离赤壁,远离战火。

    要讲"糊涂",有一点必须弄懂,那就是"清醒"。没有清醒自然就没有糊涂,正因为太过清醒才会慨叹"难得糊涂",所以要想研究糊涂这门学问,就要从清醒入手。《汉书》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应该算是对清醒与糊涂的一种诠释。

    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官场上的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于同行人。为官者对官场的一切太过明了,一切阴暗面都不能逃脱。这是很残酷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正义感一点一点被磨灭,剩下的往往是以前所不齿的。无徒要引申为不能适应环境的意思,为官者对于所处的官场能不能适应,是不是同流合污,就成为一个为官者能不能行走官场的决定力量。

    往往一个官员刚刚上任的时候意气风发,怀着赤诚之心,却料不到官场有许多阴暗面是非常残酷的,从而慢慢学会了小心谨慎,渐渐地同流合污,最终自己也成为一个故事百出的官僚。

    至察并不是不好,如果一个人连至察都不能做到,那和傻子、白痴还有什么分别?所以至察并不是过错,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感知力、洞察力,对身边的世界产生一个认识,也许是片面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知识水平和环境的限制,每个人产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为官者能够对他所处的官场产生一个认识,正面或者侧面了解到一些黑幕,这是每个为官者都会遇到的事情。

    有些正直的为官者,不能接受阴暗的现实,仍然怀着自己的赤诚忠心,这就难免会被人陷害。

    三闾大夫屈原慷慨激昂、一心为国,自然会成为一些权臣的眼中钉、肉中刺。不久便遭到南后陷害被发配。

    此时,他才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不顾大节,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不能很好地对待南后怀玉。他责怪自己:"吃一堑便能够长一智,我为什么不能改变态度呢?丢掉梯子却想攀上天,我和做梦一样的糊涂。我忠心耿耿而遭祸,始终是不曾预料。我超越流俗而跌交,自惹得人们耻笑。"

    在汨罗江边,已经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屈原,徘徊着。他的行为引起了一个江上渔翁的注意,只听渔翁吃惊地说:咦!你难道不是三闾大夫吗?屈原缓缓点头:正是!渔翁更惊讶,现在举国的高官都在朝廷里吃喝玩乐,你这样的颓废、邋遢相,在这里干什么?屈原仰天长叹:哎!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渔翁思想片刻,感悟道:那你岂不是很另类吗?为什么不一起去歌舞快乐呢?屈原大怒:你哪里看到过有谁洗干净了身子再去穿脏衣服的?哼!"吾非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也?"说罢,他便"咚"地跳了汨罗江,成就了千秋的名誉。

    回头来看,清醒的人并非他一个,至察的人应该很多,并不是其他的官员都是行尸走肉,而是洞若观火。屈原把官场的阴暗面看得太清楚了,而嫉恶如仇,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然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百姓,因而他的死是一个国家的损失。

    看到了官场的情形,而不能适应它,这是很可悲的。任何事物都有阴暗面,而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同流合污是可耻的,但是能够容忍一些阴暗面的存在是很必要的,为官要和做人一样,从大局着眼,不能搞一刀切。如果在官场中一意孤行,认为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就是天理难容,那结果将很难预料,为此获罪者大有人在。解缙便是其中一人。

    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召解缙入宫,商量立太子的事。成祖想立二儿子朱高煦为太子,这也是民心所向。然而,解缙却进言:长幼有序,如果立二皇子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争端。朱棣听后,面露不悦,又拿不定主意。解缙想到成祖喜欢长孙,又上前说:"皇上不是很喜欢长孙吗?"朱棣听了,便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命令解缙撰写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时时找机会诬陷他。

    永乐四年,成祖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惟独解缙没有。后来,一个叫邱福的大臣将朝中机密泄露出去,高煦却嫁祸给解缙。永乐五年,解缙又背上了阅卷不公正的罪名,成祖大怒,将其贬到广西。以前与解缙有矛盾的礼部郎中李至刚乘机又奏了他一本,解缙马上又改贬到交趾(今越南),并规定他三年后回京奏事。

    三年后,解缙按朝规回京向朝廷述职,正巧遇上成祖朱棣北征未归,只好拜见太子后便出发了。等成祖归来,次子朱高煦随即进谗言:"解缙私自拜见了太子,又很快离去,对您视而不见,是大不敬!"成祖于是很不高兴。此时,解缙正在去广东的路上,发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写奏章给朝廷,请开凿赣江,引水灌田。成祖看完奏章后,认为他多管闲事,更加恼怒,于是下令逮捕解缙。在狱中,解缙饱受皮肉之苦,遭遇百般折磨。后被锦衣卫帅幻纲活埋于雪中,死时才47岁。解缙被害后,财产被抄收,家人被流放。

    解缙照搬老规矩,讲"长幼有序",而不论才能,这只能归入不识时务里面。只强调自己的意志和道德,而不顺应上司的意思和官场的需要,必然会跌得头破血流。

    在官场上很多还没得权得势的小人物,为了能够消除上司对自己的疑虑,为官者往往要自毁淸誉,甚至自甘堕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身的目的。

    战国时期,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求封赏。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装疯卖傻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保身之法。一般来说,帝王高高在上,手握生杀大权,身为臣子,一旦被皇上怀疑,就会有被杀头的危险。此时装疯卖傻,使皇上消除疑忌,就可以保全性命。

    郭德成是郭子兴的小弟弟,很聪明,喜欢喝酒。他的两个兄长因功被封侯,他却只做到骁骑舍人这等小官。

    郭德成的妹妹是宁妃,朱元璋因此缘故,想提拔他,郭德成推辞不受。皇帝不高兴了,德成叩头称谢说:"臣性好饮酒,常沉醉酒中,成不了事。地位高,俸禄重,必任重事,才算尽职,事办不好,陛下必杀我。人生贵在适意,我只想多拿钱,饮美酒,别无所望。"

    明太祖连声说好,赐给他100多坛好酒和许多钱币,待遇优厚。一天,郭德成陪太祖在后苑喝酒,德成喝得大醉,爬在地下脱了帽子叩头向太祖谢恩。太祖看德成头发只有数根,就笑道:"醉疯汉,头发只有这么几根,莫非是酒喝得太多吗?"

    德成仰着头说:"我还讨厌这几根呢,光了才痛快呢!"太祖沉默不语。

    德成酒醒后,很害怕,就假装疯狂,剃光了头,穿了和尚的衣服,口中含佛不止。

    明太祖对宁妃说:"开始我还拿你哥开玩笑,现在他真疯了。"后来发生党祸,株连而死者数以万计,功臣几乎被杀光了,德成却得以幸免。

    郭德成是朱元璋的"骁骑指挥"可以随便出入皇宫。他的妹妹又在宫中侍奉朱元璋。有一次,郭德成来到皇官,朱元璋赠他黄金二锭,要他不要声张,悄悄地带回去。

    郭德成走到宫门时,便装着穿靴子,把袖子中的金子故意掉在地上。太监见了,立即报告明太祖,明太祖说:"这是我赐给他的。"

    有人不解其意,郭德成说:"宫中的看门人防守如此严密,藏金而去,不等于偷窃吗?况且我的妹妹又在宫中侍奉皇上,我出入这么方便,怎么知道皇帝不是试探呢?"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元末任府吏,博学有才辩,善于言谈。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袁凯被推举为御史。当时,朝野武将持功骄恣,无所顾忌,犯罪的愈来愈多。袁凯看不惯,上书向皇帝建议说:"诸位将军只谙于军事,对于君臣之礼不甚熟悉。请皇上下令到各都督府聘请精通经书、饱学古礼的学者前来讲学,让武将们到都堂听讲。这样也许可以使武将通晓保族全身之道。"明太祖立即下令台阁诸臣招聘各士进宫,给武将讲礼义之道。

    后来,明大祖要杀掉囚禁的囚犯,让袁凯送案卷让皇太子复讯,皇太子主张从宽的不少,袁凯回报后,太祖问:"朕与太子谁做得对?"

    袁凯顿首回答:"陛下杀囚徒是正法典,皇太子给予赦免是仁兹。"皇帝大怒,认为袁凯老奸臣滑,两面讨好,很讨厌他。袁凯十分恐惧,假装疯狂,披头散发,满口疯话。明太祖以为他真疯了,便免去了他的死罪。后来,袁凯告老回家,得以寿终。

    这三则故事反映出朱元璋的好猜疑,明王朝初年的官场凶险,也反映出袁凯和郭德成的通权达变。

    昔日为战友,今日为君臣,昔日亲密无间,今日互相防范,这是官场在作怪。

    当官虽好,但生命更可贵,为了生命,宁可装疯免祸,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里有一个特例不得不说,有些旁观者以为他能够乱世之中保全性命,是掌握了糊涂境界的最高层,其实不然,他是真糊涂。这个人是谁?他就是蜀后主刘禅。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对于治理国家全无主张,事事听从于丞相诸葛亮。然而随着诸葛亮仙逝五丈原,其他辅佐能臣的离去,国势日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过着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只见刘禅兴趣盎然,看到高兴的时候禁不住伏案大笑。见此情景,许多蜀汉的旧臣禁不住淆然泪下,一面感怀亡国之恨,一面哀叹国主昏庸无能。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能糊涂如此,真令人难以相信。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过了一会儿,后主起身如厕,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进谏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司马昭闻言说道:"这话怎么像是郤正所说。"刘禅惊问:"是啊,你怎么知道的?"司马昭哈哈大笑,从此对刘禅没有任何怀疑。

    "此间乐,不思蜀"也成为一大笑柄,然而在晋统一全国后,所有被俘的君主均被杀害,也只有他得以幸免。这种糊涂是天生的,并不是学就能学到的,但是一个人糊涂至此,也是很可悲的事情了。

    装糊涂是官场上的一种小智慧,里面更多的是忍耐和消极避世。一个为官者要在官场中站稳脚跟、行走从容就要学会糊涂,知道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壮大自己,形成势力,这才是为官的根本。请看下面一节的"智慧的学为糊涂"。

    将糊涂变成一种手段,为我所用,这样的糊涂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才是智慧的糊涂。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兄弟: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在另一封家书中,他再次提到: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

    迪安本是官场上一个不大的官,曾国藩称赞他一味浑含,永不发露,以为便是得了糊涂的奥妙。这和上面的学为糊涂意义并不相同。学为糊涂讲的是行动,行走官场有时候就要学着糊涂,明了什么时候要糊涂,把糊涂当做武器用,可进攻可防守。而一味浑含,永不发露,讲的是为官者的状态,将糊涂当做护身符用,达到远祸保身的目的。如此看来,这两种糊涂才是最具智慧的糊涂。

    刘备学圃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能看出刘备是一个运用糊涂学的高手,分析如下。

    英雄也有落魄的时候,当时,刘备依附于曹操,在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这就符合永不发露的糊涂官的原则,是英雄也要懂得隐藏、忍耐,等待时机。

上一页 《官规则》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海阔中文网-读书坊 版权所有